自從“互聯網+”的概念興起以來,“能源互聯網”突然成了個時髦的熱詞。不少人紛紛開始進行“能源互聯網”概念的炒作。 在這些炒作中,絕大部分人混淆了一個概念,就是將“能源互聯網”與“互聯網+能源”等同了起來。 其實,能源互聯網與現在的“互聯網+能源”不僅不是一回事,而且,兩者之間相差十
能源互聯網大規模應用的條件
鑒于微電網是針對新能源的應用形成的組網技術,因此,能源互聯網也是針對新能源所形成的廣域能源互聯技術。因此,能源互聯網形成的條件,其實取決于新能源對于傳統能源的取代程度。這里面除了技術原因外,還有政治、環境的原因,也有經濟原因。有關的情況可參考本博主所寫的《光伏發電的間隙性及其解決方案》、《新能源的優缺點》兩篇文章。在這里,則主要列出能源互聯網在中國能夠得到大規模發展與應用的幾個主要條件。
1)新能源成本下降導致需求市場化
無論哪種新能源,其發展的快慢與成本的高低息息相關。目前,在我國西部陽光較好的地區,發電成本已降到了0.6元/千瓦時,可以實現平價上網。如果說早期的新能源是由政府補貼的政策推動的話,那么,隨著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的成本不斷下降,新能源發電即將從依賴政府補貼的商業模式過渡到完全市場化的商業模式,預示著新能源產業即將面臨一個井噴式的增長和一個長期的高速發展。
2)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帶來的巨大的能源市場
國家已經制定了城鎮化的規劃目標,我國在2020年要將城鎮化率從現在的50%提高到70%,這意味著有三億人要進入城鎮化的生活,至少要增加3億千瓦的用電容量,相當于目前全國總用電量的1/3。這么大的用電量國家已經決定要全部用可再生能源來滿足,否則霧霾等問題將成為致命的社會問題。但是,城鎮化的用電不可能通過大規模的地面電站解決,必須依靠以智能微電網組成的能源互聯網方式,才是最佳、最實用的方案。
3)歐美雙反促使中國政府加快推出了新能源的支持政策
近年光伏和風力發電價格的不斷下跌,將使光伏發電從目前的補充能源一躍而成為替代能源甚至主力能源,歐美不愿自身國家未來的支柱能源由中國主導,因此先后試圖以“雙反”等貿易保護措施來遏制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以保持其在傳統能源多年來形成的壟斷供應局面,并通過石油供應和運輸的優勢來扼住中國經濟發展的脖子。
從上面可以看到,能源互聯網的形成現在已經基本具備條件。尤其是第三條,光伏、風力等新能源目前已經連續兩年造成了我國石油進口需求的下降,對于國際石油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給我國的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既然成果初顯,我們當然要再接再厲,繼續大力發展新能源。而新能源的大量應用,最終一定是通過能源互聯網的形式進行的。
所以,我們要大力推動能源互聯網,但不要將“能源互聯網”局限在“互聯網+能源”這個狹窄的領域中,雖然“互聯網+能源”作為智能電網的形象稱呼,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但這兩者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作者:史珺 來源:新浪博客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