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用光伏的普及中,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以及展現出來的業務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與眼下正在興起的“專車”等互聯網應用頗有異曲同工之處,也即通過一定的資金補貼來人為創造前期的市場需求,以推動該應用或產品在更大范圍的普及,并逐漸激活和形成真正源自市場自發的需求
圖片名稱:桑尼-杭州良渚新湖.香格里拉8.8千瓦別墅屋頂光伏項目 攝影:孫凱 來源:杭州桑尼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 2015/08
策劃:本刊編輯部
統籌:秋石
采寫:本刊記者 張廣明
在光伏電站的民用以及更大范圍的普及上,一些地方政府正充當著“專車”運營商的角色。
近日,江西省南昌市出臺千家屋頂光伏發電示范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在3年內選擇1000戶有條件的居民屋頂,建設總量約5兆瓦的戶用型光伏發電示范工程。與此同時,西安市在最近出臺的促進光伏應用的意見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居民應用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目標。
地方政府這一轉變的背后,凸顯出在經濟下滑的背景中,寄望于通過發展工業屋頂來推進分布式光伏發展的模式正遭遇著越來越大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激活居民光伏市場,可能成為更現實的選擇。
而在民用光伏的普及中,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以及展現出來的業務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與眼下正在興起的“專車”等互聯網應用頗有異曲同工之處,也即通過一定的資金補貼來人為創造前期的市場需求,以推動該應用或產品在更大范圍的普及,并逐漸激活和形成真正源自市場自發的需求。
當然,地方政府之所以肯不遺余力的推廣民用光伏,主要目的還是在于通過這種方式扶持本地的制造業。盡管這很容易引起諸如“地方保護”之類的質疑,但從大的邏輯來看,地方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本身也需要盡最大努力去遵循和遵守市場的游戲規則,否則,則很難實現其所期望的良性循環的目的。
無論是業主自建,還是出租屋頂由別人來投資建設,都只是居民光伏普及的一個途徑。另一個或許更易廣泛推廣的方式,則是各種以光伏電站為標的的金融投資產品的開發。
拋開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非法集資”、“非法發行證券”等法律風險不論,與其他金融投資品比較來看,光伏投資品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投資過程中的透明。
這是光伏金融投資品在未來的普及中最大的競爭力所在。
基于光伏電站運維的智能化趨勢,投資者完全可以通過手機等終端隨時知曉投資標的項目每日的發電量等信息。這種公開、透明,將成為光伏金融投資品最大的安全保障,也是其吸引投資者興趣的主要賣點。
相關文章:地方政府:居民光伏的“布道者”?
光伏投資品的優勢:透明度
作者:張廣明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