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習近平在巴黎氣候大會上講話時,再次表示將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
2014年全球碳交易規模達447億歐元。世界銀行曾預測,2020年全球碳交易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場。
而中國國內的多個研究機構都預測,中國碳交易市場規模將在1000億以上,并且在2020年之后達到萬億元的規模。
“目前較低的交易量與很多因素相關,如配額發放是否合適,履約、監管是否到位等密切相關。目前國內碳市場價格在中國這種經濟和社會環境下應該屬于很正常的了。” 亞洲開發銀行氣候變化顧問呂學都說。
專家建議碳排放配額應有長期價值
“總體來說,無論是碳交易的總量、價格,或者履約率,都還是略低于預期,這要求我們將來要對碳配額實施更嚴格的控制,同時對未履約企業的懲罰措施也要跟上。”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向澎湃新聞分析,從碳減排的角度來看,碳交易試點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減排效果,但從碳交易體系的完善來看,在建立全國市場的時候應該要多方面改進才能改變交易量總體平淡的局面。
林伯強認為,在建立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之后,總的趨勢是排放控制會越來越嚴格。隨著對排放總量更加嚴格控制,價格也會升高。但他認為,碳排放權的緊缺度還不是決定交易規模的關鍵性因素。
“長期來看,必須通過立法確定每一個碳排放權配額具有長期使用價值,就跟房屋、土地一樣,具有產權或長期使用權,從而能夠成為一種法律確定的資產或財產。有點像物權一樣。只有這樣,投資人才能夠放心投資。減排獲得的排放配額,如果只有短期如1-2年有效,投資人是不可能去投資的。其實這一點才是目前全球碳市場不景氣的根本原因。”呂學都解釋說。
張杲則表示,要對接將來的全國碳交易市場,各試點都有許多事情要做。以湖北省為例,目前與國家層面的交易系統互通互聯已經基本解決,但納入排控的企業數量還需要陸續增加。
“國家定的排控企業標準是1萬噸以上,但湖北目前是6萬噸。目前湖北省納入的排控企業是138家,但跟國家標準對接之后就要增加到300家以上。”張杲說。
張杲認為,MRV體系(可測量、可報告和可核查)的對接也是另一個重要方面,“湖北的基礎好一些,數據非常齊,我們從2009到2014年每年的數據都有,對市場情況的了解比較好,對接相對容易。”
但張杲也透露,對于部分試點來說,留存配額的問題也亟需解決。
“我們也了解到其它試點地區,留存配額非常多,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暴露出來了,留存的配額沒有完全向碳市場過渡。一年下來,企業手上的配額還有沒賣出去的,這個怎么向全國碳市場過渡呢?這個配額不是國家發的,是省里發的,但是省里發多了,這該怎么辦?有些試點省份一兩年下來多了幾千萬噸,它有個想法,建議國家全部保留,全部一比一的保留,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做的話,每個試點就不會認真做自己的減排。”張杲說。
作者:崔烜 朱美仙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