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光伏產業而言,削減、取消補貼無疑是一場有益的冷水浴。
作者:劉俊卿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原標題:補貼逐步取消,光伏能否退燒?
4月26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電價處負責人侯守禮公開表示,中國將完善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建立補貼逐步下調機制。初步考慮制定差異化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并伴隨產業技術進步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
這并非第一次談及取消光伏補貼,201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曾釋放信息,探索形成符合實際的光伏商業模式,逐步降低發電成本,力爭2020年光伏發電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
由于光伏發電成本高于傳統能源,因此世界各國在其發展初期都給予適當補貼。中國也不例外,對地面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分別實行標桿電價和直接補貼。近年來,在各項利好政策的激勵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
2000年前后,以施正榮為代表的海歸洋人紛紛回國,成為太陽能光伏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05年尚德電力在紐交所上市,施正榮因此身價暴增,成為中國首富。好景不長,從2010年開始歐美等國先后對中國光伏提起反補貼、反傾銷的貿易訴訟,過度依賴外需的中國光伏制造端全面跌入低谷,國內知名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遭受重創,最終走向了破產重組。
如今,同樣的劇目或在光伏電站領域重演。光伏電站因長達25年且超過10%的穩定內部收益率受到資本的追逐。與以往不同的是,眾多國企也進入光伏發電領域且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
但光伏電站建設快速增加的同時,棄光現象嚴重、補貼資金缺口擴大已經成為突出問題,且有可能帶動光伏制造端產能進一步擴大,業內已多次發出第二次光伏泡沫或將來臨的預警信號。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對記者說:“光伏補貼應按照產業需要和對投資者吸引情況來確定,多了少了,都不合適。”
未來,如果補貼逐步取消,能讓火熱的光伏市場回歸理性發展嗎?或者說光伏企業能活下來嗎?
補貼有多大作用 毫無疑問,對于新興產業來講,補貼的作用至關重要,光伏產業就是一個典型。
雖然在2000年初,中國光伏產業依靠外部市場得到迅速發展,但是2010年以后隨著歐美市場的萎縮而逐步進入低谷期。2013年8月,為促進光伏發電產業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對于光伏電站,根據各地太陽能資源條件和建設成本,全國分為三類資源區,分別制定了電價標準。對分布式光伏項目,實行按照全電量補貼的政策,每千瓦時補貼0.42元。
在國家對光伏相關補貼政策的鼓勵下市場被迅速激活,2014年全國光伏產業整體回暖,全年光伏發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2805萬千瓦,同比增長60%。截至2015年底,中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4318萬千瓦,成為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
最新消息是,2015年,A股光伏上市公司實現全部盈利,其中東方日升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億元,同比增長381.56%。毋容置疑,如果不依靠國內市場,這樣的業績肯定無法實現,而補貼是國內市場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可以說,沒有補貼就沒有國內巨大的光伏市場。
作者:劉俊卿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