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成立不到兩年的公司,計劃以千億資金為杠桿,打破國內光伏行業的格局,但仍躲不開現實之困。
兇猛“搶食者” 韓慶浩戴著眼鏡,個子不高,聲量不大,一副典型“技術型”高管的模樣。
看得出來,曾經二十余年央企的職業經歷已在其性格中打上了明顯的烙印,他回答問題時總是顯得理性而又謹慎。
唯獨在談起華為時,他不再淡定。一個半小時的采訪中,韓慶浩多次用“恐怖”來形容華為的營銷。
“他們會像群狼一樣撲過來,緊盯著自己的獵物不放。”韓慶浩突然放大音量,以示強調。
韓慶浩對華為的印象并非來自外界,而是其切身感受。
逆變器是光伏地面電站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像中民新能這樣的光伏企業必須采購的設備。在這個江湖中,華為作為后入者僅用了一兩年時間便成功逆襲,成為這個領域內最大的供應商之一。
一位熟悉逆變器行業的業內人士對記者稱,華為在營銷上采取的是“集中轟炸”的策略,他們的員工在開拓新客戶時,往往十幾個人一起上。“他們恨不得就住在你那里,然后天天跟你講。”上述人士說,“當然,前提是華為的逆變器質量的確也很好。”
在逆變器行業,華為的打法堪稱兇猛。事實上,韓慶浩掌舵的中民新能同樣在光伏電站行業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一位光伏企業高管曾這樣評價中民投的進入,“它就像一個暴發戶,手里突然有了好多錢,斥重金進入這個行業。”
盡管參與者眾多,但該領域內“小散亂”現象普遍。韓慶浩說,光伏電站開發企業過度分散,90%以上都是體量不大的民營企業,沒有形成規模經濟。
此外,另一個顯著問題是光伏電站項目普遍負債成本高,企業經營主要依靠銀行貸款,20%以上企業的年融資成本在9%-12%,有的甚至15%以上。
“中民投注冊資金為500億,依托它的品牌影響力,在融資上我們幾乎沒有遇到困難,融資成本基本上可以跟國企來媲美。”韓慶浩說。
在韓慶浩看來,光伏電站領域“小、散、亂”正是中民新能的機會。為此,中民新能提出了“規模化的運作,批量化的生產,專業化的管理”來運營光伏電站。
事實上,自成立以來,中民新能80億元的注冊資金便牽動了業界的神經,“不缺錢”成為它與同行們競爭及與地方政府談判的最大籌碼。
在投資策略及比重上,中民新能執行的是“3-4-3”戰略,即30%資金用于投資光伏地面站建設運營,40%資金用于投資光伏分布式建設運營,30%資金用于光伏技術的開發。
中民新能布局的第一個地方選在了寧夏。
根據國家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評估中心劃分標準,我國太陽能資源地區分為四類,寧夏是一類地區,屬于全國光照條件最好的省份之一。
在中民投之前,包括五大、六小發電集團以及多家民營企業早已在寧夏布局光伏發電領域項目,這些企業的實力不容小覷。
中民投最終成功在五大發電集團的圍剿中突圍。
韓慶浩稱,中民新能之所以能夠獲得寧夏政府的認可,除了以規模取勝,另外一個原因是該公司“光伏+扶貧”的運作模式。中民新能通過規模化的運作,將盈利或者成本節約下來的一部分反哺給當地,用于扶貧。
“二三十兆瓦的項目規模不大,即便能盈利也是微利,這能拿出多少錢來扶貧?而一個吉瓦級的項目,議價能力也提高了,省下來的錢不就可以用來扶貧嗎?這就是‘光伏+扶貧’的基本邏輯。”韓慶浩解釋說。
記者還了解到,中民新能上述模式得到了更多地方政府的青睞。在寧夏之后,該公司還在河南、河北等地方拓展業務。
除了大型地面電站,中民新能也將觸角伸向了更加“小散亂”的分布式領域。韓慶浩透露,目前分布式項目已經開發了400兆瓦。
一位長期專注于國內分布式光伏領域的業內人士稱,盡管大家都認為分布式是未來的趨勢,但受限于成本等因素,這個行業內并不像大型地面電站那樣競爭得如此激烈。
“像我們這樣的小公司還能跟著玩。如果中民投真的決定大規模殺入這個領域,又將改變這個行業的打法,提高進入門檻。”上述人士稱。
事實上,中民新能的策略正是通過大型地面站與分布式電站并舉、自建與并購并舉的兩條腿前進。其計劃是,力爭在五年內投資約1000億元,“十三五”期間實現新增裝機12GW,將占到全國新增裝機總量的11.23%;平均每年新增2GW左右裝機約占到全國新增裝機容量的10%以上。
作者:嚴凱 來源:《中國企業家》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