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在國際經濟緩慢復蘇和國內經濟新常態條件下,我國能源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呈現出新特點。
全球能源增長點從頁巖油氣向可再生能源轉變 過去的5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以太陽能、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發展一度進入低潮,同期頁巖油異軍突起。5年后,頁巖油的繁榮暫時告退,但可再生能源逐步擺脫危機影響、實現逆勢增長。國際能源界普遍認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越過了“拐點”,重回發展“快車道”。
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1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新增裝機容量近143GW,首次超過了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2014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總規模達3100億美元,接近2011年3175億美元的歷史高點。預計到2030年,可再生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增速是化石燃料發電裝機的4倍。太陽能發電需求和投資都保持旺盛勢頭,被認為有望成為“下一個頁巖油氣”。
開發成本的下降是此輪太陽能發展的最主要推動力。得益于光電轉換、分銷和儲能等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太陽能發電成本在過去5年中累計下降了75%,加之各國政府采取財政補貼政策,在很多電力市場已與其他傳統電力成本持平甚至更低。預計到2025年,全球主要電力市場發電價格將降至4至6美分,2050年將進一步降至2至4美分。因此,不論從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保的必要性看,還是從技術經濟上分析,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都具有大規模發展的條件,未來5到10年正處于發展上升機遇期。
國際能源地域流向從西向東轉變 伴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國際能源格局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使得國際能源的消費中心正在向東半球偏移。東亞已經形成了與北美、歐美規模大體相當的經濟板塊,而且不斷加快的工業化進程對能源需求大幅增長。未來國際能源市場的需求增量主要來自亞洲和新興經濟體。中國能源從基本自給到大量進口,能源對外依存度超過15%,石油更是超過60%,并將繼續上升。2015年,中國原油凈進口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進口國;而印度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能源進口國。
另一方面,由于北美頁巖油氣產量的大幅增長,使國際能源的供給來源正在向西偏移。美國即將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生產國,到2020年左右或將取代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紤]到南美油氣田的新發現,歐盟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中東、俄羅斯等傳統能源出口國產能穩定,全球能源生產重心總體將向西半球傾斜。
未來國際能源走向將改變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向歐美流動的大趨勢,而轉向中國、印度所在的亞洲特別是東亞。中東地區在世界原油產量的地位不會改變,但未來中東地區原油將主要出口東亞。包括國際能源署和BP公司在內的相關機構將這一國際能源格局的改變類比為大陸板塊的漂移。這個大趨勢必將給世界經濟和地緣政治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吳越濤,作者為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作者:吳越濤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