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電網在不遺余力消納新能源,但自去年以來備受關注的棄風棄光問題在今年上半年愈發嚴重。這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原因?棄風棄光問題為何在近一年中集中爆發?本報記者多方采訪調查,試圖給出客觀的解答。
對此,李瓊慧表示:“在電力需求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包括新能源在內的各類電源裝機仍保持較快增長,新增的用電市場已無法支撐新能源等各類電源增長。”
聚焦到兩個棄風棄光最嚴重的省份上,這個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記者從國網甘肅電力了解到,截至去年年底,甘肅省內裝機4642萬千瓦,而省內用電負荷只有1300萬千瓦左右。甘肅裝機容量與用電負荷之比大約為4:1,電力市場嚴重過剩。
截至2016年5月底,甘肅新能源并網裝機容量中,風電裝機1262萬千瓦,全國排名第三,光伏裝機623萬千瓦,居全國第一,僅新能源裝機容量已遠超甘肅本地負荷。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新能源裝機已經超過甘肅本省的用電裝機負荷,本省就地消納肯定用不完,棄風棄光是必然的,只是棄多棄少的問題。”
與過剩的電力裝機相反的是全社會用電量的負增長。今年1月-5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8.82%,而第三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71%,城鄉居民用電同比增長8.58%。
新疆也是如此。在電力需求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包括新能源在內的各類電源裝機保持較快增長。截至8月底,新疆電網調度范圍內電源總裝機同比增長32.41%,其中新能源裝機同比增長85.38%。由于新增的用電市場已無法支撐各類電源的快速增長,導致新疆新能源和火電利用小時數均出現下降。8月,新疆電網調度范圍風電、太陽能發電利用小時數分別同比下降208小時、155小時。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去年年底風光電廠的搶裝讓消納難雪上加霜。由于國家規定2015年前核準且于2016年前投運的風電項目可以享受原有電價政策,受風電標桿上網電價下調的影響,風電企業為了享受較高電價,在去年年底突擊搶裝。
一組數據可以證明。記者從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了解到,2015年12月,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新增風電1400萬千瓦,環比增長9.6倍,同比增長155%,約占2015年風電全年新增裝機容量的一半,并且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占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的69%。突擊搶裝導致今年上半年西北地區風電消納形勢更加嚴峻。
外送清潔電需要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
棄風棄光問題涉及調度、地方政府、發電企業等多個方面,且各地情況不一,消納癥結不同。各方要形成共識,堅持共贏,共同努力,多措并舉,推動新能源又快又好發展。
為了消納新能源,電網企業使出全身力氣。加快電網建設,優化調度,擴大新能源消納空間,完善新能源標準體系,加大科技研發投入。
新能源的消納不能僅依靠本地,還需要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加強網間互聯,否則將形成“死循環”。
為了解決電力過剩,國網甘肅電力積極主動推動電力改革工作在甘肅落地實施,創新交易模式,不斷擴大市場化電力交易份額,外送規模屢創新高。2015年,甘肅直接交易電量比例居全國首位,首創實施跨區跨省新能源替代火電發電,進一步開拓了新能源消納空間。上半年,甘肅向華中、山東、青海、西藏等省份送電77.05億度,完成年度外送計劃的67.59%。在政府的主導下,國網甘肅電力牽頭,組織省內發電企業與中國鋁業連城分公司進行大用戶直購電洽談。截至8月底,國網新疆電力開展疆電外送交易,打捆新能源1.9201億度,通過電力援疆交易,打捆新能源1.95億度。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多數負荷需求高的省份電力消納都以省內為主,省內不夠時,才向外要電。地方政府首先保證的是本省火電消納,并沒有積極性消納外省清潔電。
業內人士表示,與國外相比,我國促進新能源消納的市場化機制嚴重滯后,僅局部地區開展了風火發電權交易、輔助服務交易等試點。由于缺乏常規電源提供輔助服務補償機制,火電企業普遍沒有為新能源調峰的積極性。“需要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平臺來調配解決。”上述業內人士說。
“國外電力市場不成熟時,地方也是有保護的。短期內,還是需要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給與其政策上的利好,更多消納外省清潔電。比如明確各省消納的綠電指標和配額,規定用電量內清潔能源的百分比,并給與補貼。這需要電力交易市場有能夠落地實施的細則。”李瓊慧表示。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力市場改革有幾個輔助條件,首先就是保證可再生能源的優先發電權。秦海巖也表示,在現有電力體制下,火電因為每年有政府下達的計劃電量,形成了事實上的優先發電權,擠占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空間。
除了需要提高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新能源發電企業的競爭積極性也需要調動。根據現有國家能源主管部門下發的電價批復文件,新能源上網電價已按照資源區域劃分,各區域新能源上網電價已明確終身享用,導致各新能源發電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積極性不足,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功能不能完全體現,不利于推進發用電計劃改革,不能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不利于推動有序放開發電用電計劃的有效實施。
同時,電價補貼也制約著新能源發電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積極性。“只要發電了,新能源發電企業就能拿到補貼。如今,風電技術在進步,成本在不斷下降,風電電價越來越趨于平價。而為了拿到補貼,在風電過剩的情況下,發電企業還在不斷發電,這就必然造成棄風棄光。”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應以合理的收益水平,保證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補貼機制需逐步退出市場。”業內人士表示,到2020年,風力發電的裝機容量達到2億千瓦以上,將逐步取消可再生能源補貼。到那時,可再生能源發電,將走向市場化運行。
此外,也要同時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在近日舉辦的“低碳奧運院士行”活動上建議,應將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的經驗總結并推廣到全國,真正解決棄風棄光嚴重地區的消納難題。
要解決棄風棄光難題,僅靠一方努力顯然是不夠的。在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棄風棄光問題涉及多個方面,有調度、地方政府、發電企業等。且各地情況不一,消納癥結不同,沒有一個‘包治百病’的辦法。消納清潔電應取得認識上的統一,各方要有共贏的思想,共同努力,多措并舉,推動新能源又快又好發展。
作者:許爭 來源:亮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