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價補貼改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改革僅著眼于降低補貼,卻又對補貼拖欠、“棄光”等問題無任何改善,這才是對這個行業的最大打擊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光伏業的市場化大限正在逐步逼近。
近日,在《可再生能源法》實施十周年研討會上,業內人士再一次將目光聚焦到了新能源領域資金補貼缺口日益擴大、“棄風棄光”等問題上。且有與會的行業主管部門人士直言,新能源參加電力交易恐怕已是不可回避的議題,行業不能一直抱著燃煤標桿電價加補貼的政策一成不變,否則,在電力交易中的競爭力將大受影響。
根據此次研討會傳出的信息,未來新能源政策的改革方向,可能將是“價補分離”以及最終補貼收益由“定額補貼+綠色證書”構成。
資料顯示,這已經不是主管部門第一次透露要對光伏補貼政策進行改革的信息。
早在今年的5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電價處負責人侯守禮就表示,我國將完善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建立補貼逐步下調機制。考慮價格政策銜接、項目建設時期不同等實際因素,初步考慮制定差異化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并伴隨產業技術進步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
進一步來看,在光伏電站由脫硫電價加定額補貼組成的情況下,考慮到未來電價逐步下調幾成定局,光伏電價逐步下調肯定是必然的事。至于光伏電站的投資收益,可能還要看組件價格情況。
不過,醞釀已久的光伏電價改革,也不一定全是負面影響。雖然電價下降了,但很可能會解決當前的資金缺口,并由此徹底解決補貼資金拖欠問題,進而理順行業現金流。
其實,對于一些人所擔心的光伏電站投資會否受到影響的問題,也需要辯論的來看待。一個行業是否能吸引投資,更多的是基于收益的比較。如果此次價格補貼改革,真的能夠理順資金拖欠、棄光限電等問題,就相當于解決了光伏行業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性,這將掃清行業資產證券化及吸引更多資本進入的障礙。
從這個角度來講,光伏電價補貼改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改革僅著眼于降低補貼,卻又對補貼拖欠、“棄光”等問題無任何改善,這才是對這個行業的最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