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綠色低碳、環境友好,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要內容,代表能源未來發展方向。“十三五”時期是北京市深入落實......
第五章 推動新能源融入城市能源體系
以能源技術革命為動力,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強化重點區域示范應用,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體系的融合發展,帶動能源利用方式智能高效轉型,助推智慧城市建設。
一、加快新能源融入電網熱網
(一)推進綠色電力融入城市電網。提升城市電網和電源智能化水平。探索本地電廠靈活調峰調度機制、運營補償機制,實現常規能源電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源與電網信息的高效互通,引導電源主動參與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推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預測及調度運行控制技術,平衡負荷波動性,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逐步建立適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城市電網系統。
提高局域電網綠色電力消納能力。加強局域電網智能化升級改造,建立配電網運行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分布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預測和實時運行監測等功能,強化局域電網接納綠色電力能力。
(二)引導熱泵與城市熱網融合發展。
利用熱泵提升城市熱網供熱能效。結合現有城市熱源及供熱管網升級,鼓勵發展余熱熱泵系統改造,回收余熱資源,降低供熱能耗,提高現有熱源供熱效率。
促進熱泵與用戶側融合互補。通過經濟手段引導,鼓勵用戶側新建地熱、土壤源熱泵或再生水熱泵系統,與原有城市熱網、區域鍋爐房相互補充,擴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熱規模,實現供熱多能融合發展。
二、探索“互聯網+新能源”創新發展
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多種能源智能融合發展,探索發展綠色低碳、智能高效的未來城市能源供應體系。
建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智能信息系統。整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線監測系統、電力需求側管理系統、節能在線監測系統等平臺資源,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智慧運行云平臺,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站和消費端智能化水平,加強能源供應鏈不同環節的信息對接,實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優先配置。
利用儲能技術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納。在商業樓宇、住宅公寓、公共機構、產業園區等領域,鼓勵發展用戶側冰蓄冷、水蓄熱蓄冷、相變儲能等成熟儲能技術應用,鼓勵熱泵、分布式光伏等與儲能系統融合發展。推動建設電、冷、熱、氣等多種能源形態靈活轉化、高效存儲、智能協同的智慧儲能系統。
發展新能源汽車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納。建設基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網、充電樁等的新能源汽車運營云平臺,促進新能源汽車與綠色電力間能量和信息的雙向互動。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充電站建設,結合車電分離、電池配送、新能源汽車智能導引的運營新模式,積極開展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充放電業務。
三、打造新能源高端應用示范區
以城市副中心建設和冬奧會、世園會等重大活動為契機,綜合運用多能互補模式和智慧能源技術,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區。
(一)創建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近零碳排放示范區”。按照“可再生能源優先、常規能源系統保障”的原則,在行政辦公區重點打造以深層地熱、淺層地溫能為主,常規能源供熱為保障的綠色低碳供熱系統,推廣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應用,運用樓宇管理與能源運行信息智慧調節技術,實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系統的智能耦合運行。到2020年,行政辦公區率先建成“近零碳排放示范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力爭達到40%以上,城市副中心整體區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力爭達到15%以上。
(二)加快建設延慶綠色低碳冬奧會賽區。
冬奧會場館。按照綠色低碳奧運的理念,大力發展地熱、熱泵、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用,延慶區新建冬奧會場館推廣地熱及熱泵系統供暖、分布式光伏發電,基本實現賽區電力消費全部使用綠色電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綠色低碳冬奧會。
延慶綠色能源示范區。持續提升延慶綠色能源示范區建設水平,擴大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綠色電力裝機規模,實施張家口-北京可再生能源清潔供熱示范工程,加快八達嶺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建設,結合世園會場館建設,推廣地熱及熱泵系統應用。到2020年,構建起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清潔能源供應體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提高到40%左右。
專欄4:延慶綠色能源示范區
2011年,延慶區獲得國家能源局、農業部、財政部聯合授牌,成為本市唯一的“國家綠色能源示范區”。“十二五”時期,延慶以高水平建設國家綠色能源示范區為契機,以綠色北京示范區為目標,大力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截至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量占全區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0%。
(三)建設新機場國際可再生能源交往展示區。
加強地熱、熱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新機場及臨空經濟區的應用,按照“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運營”的理念,科學規劃臨空經濟區能源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綠色智慧能源系統建設,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到2020年,新機場及臨空經濟區可再生能源比重達到15%以上。
(四)加強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
加快推進昌平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重點建設未來科技城、科技商務區、大學城等三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綜合應用區。深入推進順義、海淀、亦莊等國家光伏應用示范區建設,重點在工業廠房、公共建筑實施分布式光伏系統項目,提升分布式光伏應用水平。到2020年,昌平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超過15%,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新增發電裝機超過40萬千瓦。
專欄5:昌平新能源示范城市
2014年,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產業園區)名單的通知》,全國共有81個城市和8個產業園區被列入第一批創建名單,昌平區成為本市首個新能源示范城市。
截至2014年末,昌平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達到25萬噸標準煤(含抽水蓄能電站),約占全區能源消費總量的6%。
(五)推動實施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
按照能源互聯網的先進理念,重點發展延慶、海淀北部、亦莊等3個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在區域內全面推廣分布式光伏、熱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建設分布式風電,配套建設儲能設施和現代化能源信息網絡,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智能調配能力,全面實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融合發展。探索新能源微電網技術、管理和運行模式,培育區域能源綜合供應商,實現區域能源供應綠色智能高效轉型。
專欄6: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
延慶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區。重點在延慶“兩區兩鎮”(八達嶺經濟技術開發區、八達嶺景區、八達嶺鎮、康莊鎮)建設光伏、光熱、風電、熱泵等多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工程,建設基于能源大數據的區域能源服務中心,構建“7+1”聯網型新能源微電網群(7個主網1個環網),搭建多能互補、各網自主控制、網間優化協調的能源物理網絡。實現區域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達到50%以上,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5%,建成國內領先的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
海淀北部新能源微電網。重點在海淀區北部新區翠湖片區和永豐片區,探索城市能源管理運行新模式,實現信息網、電網、熱網、冷網的多網融合,打造光伏發電、熱泵、冷熱電三聯供、儲能等多能源協同智慧能源系統,滿足區域內商業、園區企業、居民等多類用戶的熱電冷需求,建成以多能融合、多業態服務為特色的新能源微網系統。
亦莊新能源微電網。依托金風科技園能源互聯網系統,構建以電網為“主干網”,以微網、分布式能源為“局域網”,以開放對等的信息為數據源的能源一體化架構。
結合分布式風電、分布式光伏和儲能系統,建設區域能效管理系統、大數據中心和售電服務平臺,形成移動互聯的園區能源生態系統,構建“互聯網生活+互聯網能源”的新模式。
四、試點建設新能源示范村鎮
按照“因地制宜、政策引導、集中示范、全面推進”的原則,加強太陽能、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等新能源和新技術在村鎮地區的綜合利用。
建設新能源示范村。發展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采暖技術應用。積極推進分布式光伏在農村住宅、文化活動場所、農業設施等領域的應用。大力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鼓勵既有沼氣工程升級。到2020年,按照“采暖清潔化、電力綠色化、熱水光熱化”的理念,建成新能源示范村50個。
建設新能源示范鎮。以“集中+分戶”相結合的方式,加強熱泵系統、分布式光伏、太陽能熱水系統在公共建筑、工商業企業、居民建筑等領域的應用,鼓勵利用熱泵系統、太陽能供暖系統替代燃煤鍋爐。到2020年,建成新能源示范鎮20個,示范鎮中心區內熱泵系統、分布式光伏、太陽能熱水系統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應用覆蓋率達到50%以上。
作者: 來源:北京市發改委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