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如火如荼的可再生能源市場為何突然遭遇市場“寒冬”?可再生能源投資滑鐵盧效應是曇花一現,還是未來常態?這對全球能源消費市場又會產生何種影響?
可再生能源市場換擋調速步入整合期
10月13日,原油價格小幅上漲,突破50美元大關。一邊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場投資暴跌,另一邊國際油價應聲而漲。這是巧合還是必然?
“可再生能源市場投資驟減影響并不會如此直接和迅速,這輪油價小幅上漲主要由于美國成品油庫存驟降。”相關行業專家給出了解釋。
受低油價的影響,化石燃料資產暴跌,可再生能源利潤率上升,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呈現出“一降一升”的發展態勢。IEA統計顯示,2015年全球1.83萬億的能源投資總額中,油氣投資占比46%,與2014年相比縮水1/4。可再生市場繼續穩步上升,投資總額占比17%,同比增加1%。
可如今可再生能源投資遭遇暴跌,是否意味著全球能源結構又將經歷新一輪調整?
在馮連勇看來,當前不過是可再生能源市場洗牌、優勝劣汰的緩沖期。新能源行業投資驟降或許會導致短暫的資金回流和能源結構變革。但從長遠看來,低碳環保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更符合全球能源市場需求。
“這輪可再生能源投資驟降不過是市場調速的正常反應,并不會對全球消費結構產生巨大影響。”很多業內專家也持有相似觀點,能源結構轉型是漫長調整過程,新能源與傳統能源交叉利用格局會維持較長一段時間,如今可再生能源市場已經從過熱發展期過渡到整合期。
以我國為例,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風力發電年均增長34.6%,連續4年居世界第一,僅用5年半的時間就走過了歐美國家15年的風電發展歷程。與此同時,盲目擴張、井噴式增長也給可再生能源技術、市場、管理、體制等各方面帶來了巨大挑戰。如此看來,可再生能源市場換擋調速發展或許更有利于其長遠穩健發展。
《巴黎協定》或推動新一輪可再生能源投資熱潮
“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傳統燃油汽車生產企業。”在10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表示,未來傳統燃油車的產銷逐步進入瓶頸期,新增需求主要被新能源車增量獲取。
無獨有偶,德國聯邦參議院第二天也通過了一項決議,表示將自2030年起在全歐盟境內全面停止使用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汽車。
眾所周知,汽車行業的石油消耗在石油總消耗中占比頗高。這些政策的出臺無疑對傳統能源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國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汽車,發展清潔低碳的車型,就是通過政策引導消費者清潔消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提到,近期包括中國、美國在內的72個締約方批準了《巴黎協定》,這些國家將會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推廣和利用可再生能源,這將帶動新一輪的可再生能源投資熱潮。
而從長遠來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隨著新能源政策不斷完善及技術不斷進步,油氣資源的霸主地位將會受到更多挑戰,資金不斷從化石能源領域流向可再生能源領域,可再生能源投資復蘇等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作者:魏楓 來源:中國石油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