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海陽能源集團玉門東鎮光熱發電項目正式動工,成為我國首批20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中又一個正式啟動的項目。此前最早建設的同類項目是2014年7月,中廣核太陽能德令哈導熱油槽式50MW光熱發電項目。
行業整合預期
中海陽早在2010年便于國內率先布局光熱發電產業,這是源于中海陽對于光熱發電產業前景的看好。按照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中國光熱發電市場到2030年將達到29GW裝機,2040年翻至88GW裝機,2050年達到118GW裝機,成為全球繼美國、中東等地區之后的第四大市場。
國家能源局也于去年年底下發《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規劃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000萬千瓦,項目數80個。
光熱發電被看好的另一個原因是源于它的效率優勢。光熱發電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種,一般認為,光熱發電比光伏發電具有轉化效率高、24小時不間斷發電等優勢。據悉,一般的光伏發電轉化效率為10%-20%,而此次中海陽玉門槽式光熱電站項目的承諾轉化效率為24.6%。
據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REN21)近日發布《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末,可再生能源電力占全球發電量的23.7%,其中地熱能、光能、海洋能總共占比0.4%。徐二樹認為,盡管光熱發電具有較大潛力,但目前尚有部分技術難題待解決,在“十三五”階段,我國光熱發電仍將處于技術摸索階段,暫時難以成為滿足國民經濟生產需求的主要能源。
與此同時,可作為前車之鑒的是,2011年光伏標桿電價政策出臺后當年的裝機容量同比增長了768%。薛黎明透露,現在在光熱發電行業,大家確實都在為未來的3年、5年、10年做準備。但徐二樹表示,光熱發電在技術難度和投資額度等方面的高門檻,或將可以阻止產業無序競爭的發生。
一般而言,光熱發電項目投資額巨大,其中設備投資占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此外,項目投資還涉及土地出讓金、土地使用稅、草原保護補償費、水土保持費等。
“盡管光熱發電產業有更高的資金和技術門檻,將使得進入的玩家更少、更加理性。但在2-3年以后,光熱發電產業仍或將迎來一波‘大浪淘沙’,設備供應商和大量拿地的項目運營商或將經歷一次整合。”薛黎明補充道。
作者:綦宇 王琳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