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立碳交易市場既是應對國際減排壓力的要求,更是推進綠色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建立碳交易市場需要借鑒國際經驗,參照國內其他市場建設的經驗,利用經濟轉型的歷史機遇,以建立碳排放權形成機制、碳排放權分配機制為前提條件,以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碳交易價格形成機制為主體內容,以建立碳交易登記核查機制、碳交易市場監管機制為制度環境,試點推動,循序漸進,力爭建立起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中國碳交易市場。
首先,要統籌協調碳交易市場與國民經濟發展。碳交易市場的建設要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并以此為契機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經濟(愛基,凈值,資訊)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體系,從而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推動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其次,要統籌協調碳交易市場與其他減排手段。氣候問題需要綜合治理,單靠一兩種方式、一兩項措施難以達到全面整治的目標。碳交易市場其自身也面臨著諸如市場失靈、交易成本和覆蓋范圍有限等固有缺陷,因此,碳交易市場雖然是實現減排的主要手段,但仍必須綜合考慮其他減排手段。具體而言,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需要與開征碳稅、制定法律和標準、調整能源和產業結構、發展低碳技術、采取直接行政手段、培育低碳意識等多種減排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夠卓有成效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碳交易市場自身也才能夠健康高效地運轉。
最后,也要注意統籌協調碳交易市場內部的各個方面。在國內和國際碳交易市場之間,我國既要努力和國際碳交易市場實現接軌,爭取國際碳市場上的定價權,也要根據我國的國情特點,保持國內碳交易市場的相對獨立性。在我國碳交易市場內部,自愿交易市場和配額交易市場之間存在著發展的先后關系,自愿交易市場的建立完善,可以為配額交易市場的建立提供制度基礎和管理基礎,因此二者也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關系。在國內各區域市場之間,各區域根據減排條件的不同,可以設定有所差別的減排要求和排放額度,國家還需要根據各區域間排放轉移的情況,設定相應的財政轉移支付等補償機制,從而實現受益區域和受損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
第五,循序漸進原則。中國正處于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的階段,綠色轉型發展道路任重而道遠,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也具有長期性和階段性的特點。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和產業結構不平衡也決定了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的建立是一個長遠的過程,需要分階段、分地區、分行業循序漸進地推進。
基于以上原則,我國建立碳交易市場需要實現的總體目標是:在2020年基本建成一個既能夠與國際碳市場接軌,以國際認可的方式保障我國的發展權,又充分考慮了我國特殊國情,能以成本效益最優方式實現減排的國內碳交易市場。通過碳交易市場的作用,既可達成我國向國際所承諾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又可激勵低碳技術投資與研發,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的綠色轉型發展。
(備注:《中國碳交易市場機制建設》全書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主編)
(本文系本報記者張麗敏根據《中國碳交易市場機制建設》第十章摘錄)
作者:李佐軍 劉鵬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