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電力裝機是否過剩的問題,正反雙方近期撕的不可開交。當然,今天所討論的焦點不是產能過剩問題,而是更為可怕的產能浪費。
再看北京的例子。在位于北京通州區的東部,距副中心約一公里的地方,華電和北燃合作投資的200MW燃氣三聯供項目,每年可為通州及副中心提供1000萬平米供暖(冷)和約10億千瓦時的電量,這個完全用天然氣為燃料的項目,可為大氣污染嚴重的北京地區環境改善做出巨大貢獻,可目前面臨的問題在于,項目投產之后,供暖(冷)面臨著“吃不飽”的窘境,按照當前以熱定電的政策,這個投資近30億元項目未來的正常運營就會難有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理應協調周邊燃煤鍋爐關停,以使用更清潔的天然氣供暖,但目前的情況是,不僅附近區域沒有相關規劃,就連副中心的120萬平米的辦公場所供暖(冷)也計劃另起爐灶,相關人士介紹稱,未來副中心供暖擬新引進地熱能。這就使得原本閑置的產能無法發揮作用,造成巨大重復建設和產能浪費。
浪費產能之所以會出現,且呈現愈演愈烈之趨勢,主要肇始于相關部門對地方部門利益的追逐。在地方政府看來,對于工業而言,沒有投資就沒有產出,因此為了地方經濟增長,很多地方政府制訂了各種鼓勵工業企業投資的優惠政策,即便產能過剩,很多地方也會放手企業項目投資——之前,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未批先建的項目比比皆是。
為了能夠吸引投資,部分地方變著花樣出臺政策,而把企業忽悠進去之后,并不兌現之前的承諾,反正投資已經到位,企業是死是活就看你運氣了,這就形成了很多地方“笑顏迎客、關門打狗”的局面。
而對于企業而言,電源或熱源建設是典型的“跑馬圈地”行業,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性和排他性特征,即一家公司在某一區域投資了電站,在沒有重大用電增長情況下,其他企業就不能在同一區域再新增電源投資,因此,即便某一地區有哪怕一點點投資空間,都會被發電企業爭相圈掉。這導致電源投資競爭激烈,且易于投資過度,導致浪費。
目前,國內類似的浪費產能數不勝數,沒有統一的規劃,或者地方政府和企業競相追逐自身利益,導致這種浪費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愈加明顯。
當然,也有企業在做資源的整合,反其道而行之,并走出了一條節約高效的道路。
位于河北廊坊市的新朝陽購物中心附近,有一個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項目,就采取了整合多方資源的方式展開,目前已經投入運營。在該區域內,分布有商場、酒店、醫院、大學、企業和居民區,在改造之前,上述每家單位都有一個燃煤鍋爐用于取暖(冷),但每家的熱能負荷都非常有限,設備利用率在20-30%的水平,隨著大氣污染日益嚴重,上述燃煤鍋爐都面臨著天然氣改造壓力,但煤改氣之后就會大幅增加企業運營成本。
這種情況下,新奧集團整合了上述各家資源,將幾家業主單位全部聯網,只保留了其中一個大型鍋爐,在環保達標的基礎上加大了這家鍋爐的出力,使原來只有不足30%的利用率提高到了80%以上,在該項目附近,新奧還投資了一個2MW的燃氣三聯供機組用于調峰,這樣就使得區域內的各家單位在拆掉原有燃煤鍋爐的基礎上,大幅提高了項目的運行效率,減少了污染。最重要的是,投產近一年來,原來拆掉鍋爐的單位降低了成本,而大型鍋爐的業主單位增加了利潤,新奧作為整合方,也實現了該項目的盈利。
在該項目上嘗到了甜頭后,新奧計劃未來幾年在廊坊市規劃八個類似項目,每個項目之間,可以實現能源的自由流動,從而組建成一個能源互聯的局域網。當然,舉本例只是為了佐證一個事實,即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通過創新或能源互聯網的手段,依然可以實現能源項目的完美整合(此處該收廣告費哦!)。
在我國50多個大的行業門類中,除了個別幾個外,幾乎全部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這一問題已經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巨大障礙,這種情況下,如果依然放任浪費產能的發展,這將成為我國經濟的毒瘤。只有跳出部門利益,最大程度利用好存量資源,“變追求千瓦為追求千瓦時”,在更高層面上進行規劃和協調,才可能制止產能浪費問題的繼續蔓延。
(作者王高峰為《能源》雜志副總編輯)
作者:王高峰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