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廣明
對于國內的大型光伏地面電站而言,用一句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說,就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盡管面臨著不太有利的外部環境,但卻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相關數據顯示,在2016年,大型地面電站再次獲得了“超高速”的發展。
在近日由太陽能發電網與《太陽能發電》雜志舉辦的“2016中國分布式光伏品質建設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為公眾揭開了2016年光伏電站新增裝機規模的面紗。
根據時璟麗的統計,2016年前11個月,國內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超過3200萬千瓦,累計裝機超過了7500萬千瓦,預計當年年底肯定超過7600萬千瓦。其中,地面電站2800多萬千瓦,分布式約360萬千瓦。
不過,對于大型地面電站而言,由于存在著“棄光”以及補貼資金不足等問題,無論是從較長遠的“十三五”規劃,還是現實政策上看,對其未來發展都并不是太有利。
首當其沖的就是近日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此次會議上,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表示,2017年,要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加快清潔能源輸送通道建設,棄風率超過20%、棄光率超過5%的省份,暫停安排新建風電、光伏發電規模。
根據國家能源局此前公布的數據,2016年上半年,西北五省中均存在著一定的“棄光”,其中新疆、甘肅、寧夏的棄光率均在5%以上。
而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看來,西北的地面電站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考慮到土地問題以及成本問題,在發展分布式的時候,還是要發展相當規模的地面電站。
李俊峰同樣是在參加“2016中國分布式光伏品質建設高峰論壇”時作出上述表示的。
前景仍然樂觀
不論是從現實存在的一些問題,還是從政策的傾向來看,地面電站似乎都已經過了其高速發展期。
盡管如此,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土地問題還是由此衍生的成本問題,只要中國想大規模發展光伏應用,地面電站仍然是必選項。
時璟麗認為,從資源的角度,如果僅僅利用5%的荒漠地帶的話,我國的光伏發電的裝機潛力可以達到15億千萬,再加上分布式建筑光伏和其他分布式的利用,就可以使得光伏成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之一。
作者:張廣明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