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替代化石能源已成為眾多國家能源轉型的趨勢。在當前眾多備選的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無疑是未來世界最理想的能源之一,在各國中長期能源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槽式發電占比最多,塔式發電前景看好
當前太陽能熱發電按照太陽能采集方式主要可劃分為槽式發電、塔式發電、菲涅爾式發電和蝶式發電。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2月,在全球建成和在建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中,槽式電站數量最多,約占建成和在建光熱電站總數的80%,塔式電站占比超過11%,菲涅爾式電站占比不足9%。
各種太陽能熱發電技術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統計(粗略統計,截至2016年2月)
由于塔式光熱發電系統綜合效率高,更適合于大規模、大容量商業化應用,在規劃建設的光熱電站項目中,塔式所占的比例已經超出了槽式技術。綜合判斷,未來塔式光熱發電技術可能是光熱發電的主要技術流派。
二、國內太陽能熱發電產業發展現狀與特點
(一)我國光熱發電尚處于系統示范階段
與國外光熱發電技術在材料、設計、工藝及理論方面長達50多年的研究相比,我國太陽能光熱發電起步相對較晚,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一些基礎研究。截至2015年底,我國光熱裝機規模約18MW,其中純發電項目總裝機約為15MW,除了中控德令哈10MW塔式電站有商業化規模以外,其它均為小型的示范和實驗性項目。
2013年7月16日,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一期10MW工程順利并入青海電網發電,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向商業化運行邁出了堅實步伐,填補了我國沒有太陽能光熱電站并網發電的空白。
(二)民營資本積極,浙江中控、首航節能領跑,中央企業后來居上
從當前參與投資建設的主體看,民營企業領跑我國光熱發電市場,成為推動光熱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浙江中控太陽能以自有資金投資建設了10MW水工質塔式電站于2013年7月并網運營(現已完成熔鹽改造);首航節能用自有資金投資建設了亞洲第一座可24小時發電的10MW熔鹽塔式電站,累計在光熱發電領域的投資已近10億元;其它如中海陽、天瑞星、濱海光熱等都用自有資金投入多年。
2014年,國家發改委核準了我國首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電價,即中控德令哈10MW電站的電價為1.2元/kWh,這吸引了更多企業和資本開始關注并陸續進入光熱發電行業,更多項目投資商開始規劃投建光熱電站,對光熱發電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2015年9月,國家能源局發布《國家能源局關于組織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的通知》,中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啟動,中核、華能、大唐、華電、國電、國家電投、神華、中節能、中信等中央企業均有項目申報并入選,占據了入選的20個項目的半壁江山;民營企業中,中控、首航、中海陽、兆陽光熱、大成、博昱等光熱企業參與;外企中,BrightSource、Abengoa等也有上報。中央企業的加入,更加堅定了對行業發展的信心。
作者:魏修柏 楊永明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