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將針對中國光伏面板的反傾銷關稅延長18個月,該決定將在3月5日刊登于歐盟的官方公報之后生效。
“制裁”形式大于意義
歐盟對華光伏的反傾銷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
2012年7月,一些歐盟企業向歐盟委員會正式提交了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案立案調查的申請。經過一年多的調查磋商,這樁反傾銷案到2013年7月蓋棺定論:2013年12月5日起,歐盟對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產品征收反傾銷和發補貼稅。并在隨后達成價格承諾協議,不接受此協議的中國企業將被征收高額的“雙反”關稅。
不同于當時“雙反”措施引起的震蕩與憤慨,如今行業資深人士均表現得十分鎮靜與“不屑一顧”。
中國企業如今之所以“底氣十足”,丁文磊解釋,原因有三個。
首先,2016年中國的光伏新增裝機量已經達到34GW(吉瓦,下同)以上,成為全球第一。雖然中國光伏出口量依舊在20GW左右,但是市場依賴出口的局面已經被打破,國內需求量開始增加,“我們現在更多的還是在國內尋求機會!
其二,歐洲的光伏產業在經歷了2008年至2012年高速增長期之后,自2012年起便開始逐年遞減,歐洲市場逐步萎縮。中國光伏目前的主要市場集中在國內、日本以及印度。
第三,歐盟此次延長制裁,可能是因為歐盟內部的角力斗爭,把中國的光伏產業當成一個靶子而已。
優品金融研究所行業研究員羅釗也對記者表達了他的看法:“該事件對我國光伏企業的影響有限!
羅釗分析,在2012年以前,以德國、意大利、西班牙三國為代表的歐洲區域是全球光伏發展的核心地區,2012年底累計裝機容量占比高達70%。然而2014年后,中、美、日與新興市場引領全球光伏發電的增長,此前,市場調研公司IHS此前曾預計2016年全球新增并網光伏裝機容量為77GW,其中亞洲占56%、美洲占29%、而歐洲僅占11%。因此,歐洲市場在全球光伏市場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
保利協鑫能源控股公司的副總裁呂錦標也對記者表示:“歐盟當初采取制裁手段主要是為了保護其制造業的發展,但就近幾年的發展來看,成效并不好,歐洲本身光伏產業并沒有因此增強實力。反觀中國,在這種高壓限制下,光伏企業的實力依舊繼續增強!
羅釗認為,歐盟此舉只會讓中歐兩敗俱傷。“歐盟持續對中國光伏面板征收反傾銷稅雖然短期內保護了本土的光伏企業,但長期來看是阻礙了其自身可再生新能源的發展,損害了歐洲一直倡導的低碳環保事業。對于我國的光伏產業來說,則失去了歐洲這個重要的、高質量的市場,最終是兩敗俱傷!
3月2日,就在歐盟宣布延長制裁之后,工信部緊接著就宣布將繼續發布《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國家在對國內的光伏企業釋放出一個積極的信號。
“中國光伏產業能夠保持增長勢頭的強大之處在于光伏技術、制造已經逐步落地,全產業鏈的建設也初步完成。工信部在這個產業進步的進程中提供了指導意見,是有利于推動光伏產業發展的。”呂錦標對記者如是說。
作者:沈玉潔 來源: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