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能源發展布局將更加優化合理;風電向中東部和南方地區轉移;海上風電及乏燃料后處理技術不斷創新突破;風電、光伏發電消納難題有望緩解;分布式與多能互補發展模式大規模啟動;沿海核電建設及核電“走出去”進程穩步推進。
四、我國新能源產業投融資狀況分析
(一)風電投融資狀況分析
1. 風電投資回落,區域分化突出
中電聯《2016-2017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風電投資完成額896億元,同比下降25%,是風電在2013年以來持續高速增長后首次出現負增長。雖然全國風電投資減少,但各區域間投資出現分化,西部和東北地區投資明顯下降,分別同比下降50%和47%;而東部和中部地區投資增長顯著,同比分別增長35%和13%。風電投資總量減少、布局調整,反映出企業投資逐步回歸理性,國家促進風電向重效益發展的思路得到響應,東中部地區投資占比的提高將促進我國風電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
根據國家能源局《關于發布2017年度風電投資監測預警結果的通知》,2017年,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寧夏、甘肅、新疆(含兵團)等6省區被列為風電開發建設紅色預警區域。上述6省區將不得核準建設新的風電項目,電網企業不得受理風電項目的新增并網申請(含在建、已核準和納入規劃的項目),派出機構不再對新建風電項目發放新的發電業務許可。除了紅色預警外,通知還要求預警結果為綠色的地區要把握好風電項目建設的節奏,在落實消納市場等建設條件的基礎上自主確定年度建設規模和項目清單。同時,將有序推動京津冀周邊、金沙江河谷和雅礱江河谷風光水互補等風電基地規劃建設工作。


2. 融資渠道不暢,外部融資以銀行貸款為主
與煤、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發電項目相比,風電投資成本高,初始投資規模大,融資周期長,使得風電融資渠道不暢。第一,融資量大。目前風電投資一般在7000—8000元/千瓦,是火電的2倍。一個5萬千瓦的風電項目約需資金3.5億元以上,而15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資金需求超過100億;第二,初始融資規模大。風電項目建設周期短,一般一年左右建成投產,在建設期內幾乎需投入90%左右的資金,融資準備期短;第三,融資周期長。風電項目貸款周期較長,從經濟性的角度要求貸款期為12年左右。
目前風電項目融資以自籌和銀行貸款為主,股票融資、債券融資和部分風險資本為輔,由于資本投入大,回報率低,外部融資渠道還是以銀行貸款為主。而商業銀行的信貸范圍有限,對企業借貸的要求較高,大部分風電企業達不到銀行的要求,所以目前商業銀行也主要以大中型國有企業為對象提供貸款。
(二)光伏投融資狀況分析
1. 光伏投資規模增長,電站投資成本逐漸降低
隨著光伏裝機容量大幅增長,2016年我國光伏產業投資規模隨之提升,如果按照光伏電站7.5元/瓦的投資成本計算,則2016年我國僅光伏電站投資就已達到約2300億元。由于光伏組件成本占電站總投資的一半以上,而晶硅組件屬半導體行業,半導體行業存在摩爾定律,因此,隨著光伏組件的不斷貶值,光伏電站投資成本也在逐漸下降。2013年建成的光伏電站成本約9元/瓦,而2015年光伏電站成本已降至7.6元/瓦。
2. 商業銀行信貸支持不足,其他融資方式共同發展
光伏產業投資大、風險高,除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對光伏產業提供較大支持力度外,目前商業銀行對光伏產業信貸門檻依然很高,光伏企業從商業銀行貸款阻礙很大。與此同時,上市首發、增發、債券、融資租賃、信托、基金、資產證券化等其他融資方式成為光伏項目的重要資金來源。例如:SOLARZOOM光伏太陽能網聯合上海證券推出了光伏電站資產證券化,江西晶科能源發行1.29億美元債券,聯合光伏發行2.5億美元債券。
(三)核電投融資狀況分析
1. 核電總投資下降,電源投資比重小幅回升
2016年,我國核電累計完成投資額506億元,同比下降10.5%,降幅較上年同期擴大15.65個百分點。但電源投資比重結束三年下降走勢,實現小幅回升。2013年,受政策影響核電占電源總投資比重降至16.38%;2014年,該比重繼續回落至14.45%;2015年,核電投資比重進一步降至13.69%,下降趨勢明顯,截至2016年底,核電投資占電源投資比重小幅回升至14.76%。根據能源局發布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2017年將積極推進具備條件的核電項目建設,按程序組織核準開工,有序啟動后續沿海核電項目核準和建設準備,促進核電行業發展。預計2017年末,核電投資規模將有所提升,投資額達到530億元,同比提升約5%。
2. 銀行信貸是核電融資的主要渠道
2016年以來,受沿海核電重啟、核電“走出去”戰略影響,銀行對核電的信貸支持力度持續增強。“十三五”我國將迎來核電建設高峰,核電海外布局加快,核電閉式循環及乏燃料后處理產業化進程提速,核電融資需求將達到新高點,銀行信貸支持也將持續加強,與此同時,核電投融資主體多元化進程也將加快。
作者: 來源:民銀智庫
責任編輯:wutongyufg
太陽能發電網|m.www-944427.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