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綠色電力證書(下稱“綠證”)自今年7月1日起開展認購工作,認購價格按照不高于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金額,由買賣雙方自行協商或者通過競價確定認購價格。 這意味著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綠色電力證書(下稱“綠證”)自今年7月1日起開展認購工作,認購價格按照不高于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金額,由買賣雙方自行協商或者通過競價確定認購價格。
這意味著,風電、光伏發電企業出售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后,相應的電量不再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的補貼。
近些年來,可再生能源裝機大幅增加可以說是我國的可再生能源基金“甜蜜”的負擔,一方面是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加快綠色轉型步伐;而另一方面則是電費中交納的可再生能源附加部分無法滿足裝機的補貼需求。而綠證政策的出臺,無疑是政策制定者們試圖通過一條新的途徑解決上述困局。
毫無疑問,綠證的推廣實施,將對國內風電、光伏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深入采訪了國內外的相關專家和業內人士,共同探討綠證實施的難題與阻礙,希冀這一政策能夠更好地推廣,并推動相關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綠證熱潮遇冷迷局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綠證并未在市場上受到熱捧。短期內化解新能源產業燃眉之急的綠證,前景到底如何?
持續擴大的補貼資金缺口已成為抑制我國風電光伏行業發展的最大掣肘,原有補貼模式難以為繼。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新能源補貼資金累計缺口已達到約600億元。按照現行的補貼模式,到2020年,補貼資金缺口將擴大到3000億元以上。
配額制和綠證制被認為是解決這一困境的良方。在風能協會今年年初舉辦的2017年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諸多業內人士就曾高呼,目前有兩個政策亟待出臺:“一個是具有約束性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另一個是綠色證書交易制度。”這兩個政策將成為未來風電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龍源電力一位不愿具名的工程師也曾對記者表示,電價越來越低,項目的盈利性越來越差,希望綠證能盡快推出來。在2020年風火同價的情況下,沒有配額和綠證就沒辦法繼續建設新的項目了。
如今,被稱為可再生能源補貼“試探性退出”的綠證終于出臺,長期被拖欠的補貼似乎也終于有了眉目。于電力行業而言,綠證核發與上網電量掛鉤,只要綠證能找到買家,風電、光伏企業就可以依托上網電量,從市場途徑迅速回籠資金;于決策者而言,通過市場化手段減輕政府財政補貼壓力,化解當前捉襟見肘的可再生能源補貼,同時又能夠讓企業快速回款,可謂一舉兩得。
但是,從記者多方采訪情況來看,綠證的推出并非一帆風順地受到市場熱捧,更多的企業處于駐足觀望的態度,買入和賣出的意愿都比較弱。
作者:范珊珊 席菁華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