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以來,全球每年新增發電能力中幾乎超過一半都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去年這一比例達到創紀錄的62%。清潔能源為全球貢獻了近1000萬個工作崗位,投資成本不斷下降,早期令人擔憂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已不成問題。不過,全球清潔能源研發投入不足,能源價格扭曲等因素,仍將制約清潔能源的發展。
以化石能
研發投入不足制約發展
盡管清潔能源已取得長足進步,但終端用戶、能源價格扭曲、清潔能源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等因素,仍將制約清潔能源的發展。
清潔能源行業接下來真正面對的最大挑戰在于終端用戶。在交通、供暖、制冷及其他工業領域,雖然其能源供給正向電力過渡和更替,但化石燃料仍占優勢。
REN21的最新報告顯示,盡管全球可再生能源電力和燃料容量新增投資約等于化石能源投資的兩倍,2016年可再生能源新增容量投資較2015年仍下降23%。在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市場,可再生能源投資總額為1166億美元,較上一年下跌30%;發達國家對可再生能源投資下降14%,總額為1250億美元。投資的主要流向仍為風能和太陽能光伏,但如果希望達成將全球變暖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所有的可再生能源技術都還需進一步發展。
阿明認為,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下滑的一個原因是其成本降低,這種下滑是暫時的,長期看可再生能源投資仍將呈上升趨勢。
能源價格扭曲也是清潔能源發展遭遇的瓶頸。阿明稱,化石燃料的成本中未計入對健康、環境的影響,若將二者計入在內,化石燃料的價格應當是當前的兩倍,這扭曲了可再生能源的市場和投資。
整個能源行業每年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而2015年清潔能源研發投入只有270億美元,且多年來一直沒有變化。
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表示,相比之下,全球最大的三家IT公司研發投入超過400億美元,比全球清潔能源研發投入多得多,“這非常令人失望”。
比羅爾希望,各國政府能夠進一步推動清潔能源研發投資的增加,比如推進國家實驗室、研究機構對清潔能源進行更多的研發投資。
與此同時,國際能源署發現,當前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仍然處于次優狀態。該機構最新發布的《清潔能源進展》2017年度報告指出,政策已經就技術創新的價值釋放了明確的信號,技術創新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許多技術領域仍然缺乏財政和政策支持。
國際能源署追蹤的26項關鍵清潔能源技術中,去年有3項顯示出了顯著的進步,包括電動汽車、儲能、光伏和陸上風電,比去年多一項。
以電動汽車為例,去年全球出售了75萬余輛電動汽車,將全球電動汽車保有量提高至200萬輛。雖然40%的市場增長率較2015年的70%有所放緩,但仍符合2攝氏度溫控目標下的要求。不過,國際能源署警告,2020年中期規劃的缺乏使該技術面臨重大風險,并將影響到2025年目標。
上述26項關鍵清潔能源技術中,15項技術取得了一些進步。比如照明,2015年全球居民住宅照明銷售中的15%來自于LED,預計2016年將增長到近30%。
8項技術的進展偏離軌道,需要重新采取行動。比如碳捕捉和封存技術(CCS)進展非常緩慢,現有項目每年潛在捕捉量(capture rate)超過3000萬噸二氧化碳,但目前認證的CCS項目碳存儲量僅930萬噸,這意味著碳存儲量平均每年必須增長400多萬噸。
對此,比羅爾表示,加速清潔能源技術進步能夠增強經濟能力,提升能源安全,并且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能夠應對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人們需要關注所有技術,只關注一種技術會給其他技術帶來額外負擔,若不關注CCS、建筑等進展不盡如人意的技術,它們將拖累進展顯著的技術。
至于國內清潔能源技術還需要哪些政策支持,業內人士建議,要提升對能效技術和項目的政策支持;在機制上,國家層面系統性、戰略性布局還有待完善;還要改善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財政部等管理部門條塊分割的狀態,提升部門間的協調統一力度。
作者:危昱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