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可再生能源示范區之前,張家口就是華北地區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風能可開發量達400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可開發量超過3000萬千瓦,各種生物質資源年產量達到200萬噸。從2006年開始,便有風電、光伏企業在此地布局。
棄風的趨勢會延續嗎?
根據《張家口可再生示范區能源發展規劃》,到2020年,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20吉瓦,年發電量達到400億千瓦時以上。其中,風電新增6吉瓦,累計容量達13吉瓦。光伏以及光熱發電裝機規模累計達8吉瓦。以目前裝機容量和電力負荷對比來看,張家口目前本地電力負荷僅1.85吉瓦,北京的最高負荷也還不到20吉瓦。在新規劃的輸送通道尚未建設完工之前,將棄風、棄光控制在一定比例甚至緩解,難度很大。
這家國字頭的風電公司在河北承德也建有風場,工作人員稱最近承德的風電場也開始限電,限電程度較張家口稍好一些,但也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他向記者算了筆帳,風場217臺風機,13萬千瓦的指標意味著限電的時候至少停100臺,這部分的損失是15萬千瓦,限電至少一半以上。而一臺風機成本就1000萬,停在這里不用實在可惜。
保爾森基金會在其出版的報告中也曾作出分析,風電和光電的運維成本與火電相比非常低,所以已經安裝的風力發電機組停止不用,就等于產生了經濟損失。今年1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6年風電并網運行情況》顯示,全年棄風電量497億千瓦時,直接經濟損失800億元以上。
基于冬奧會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的時機,以及迫在眉睫的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問題,保爾森基金會將京津冀可再生能源區域并網列為其研究電力改革的首要問題。莫爭春說,為了解決這個迫在眉睫的難題,我們開始研究適宜的國際最佳經驗,希冀能夠提供解決思路。
內消外送困局
與同樣遭遇輸電瓶頸的其他城市和地區一樣,張家口努力創造電力需求,以避免可再生能源發電被浪費。張家口正在積極吸引電子數據中心、氫氣工廠,以及使用可再生電力的其他用電產業進駐。
前期一直參與規劃申報的張家口市發改委副主任郭俊峰表示,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該市將通過開展智能化輸電技術試點、建設智能電網、提高示范區自身消納能力等措施來解決消納瓶頸。
這種以當地消納為主的思路似乎也是現狀使然。在2016年3月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中,有提案針對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呼吁國家能源局出臺專門扶持政策的建議,其中包括:加快推動特高壓電網建設。同年7月8日,能源局做出批復如下:
我局已部署加強張家口至京津唐主網聯絡線建設工作,并在整體研究張家口地區電力外送問題。考慮當前全國電力需求增速放緩,大部分地區電力供大于求,依靠電力通道外送消納將面臨一些新困難。建議張家口市政府積極開展本地電能替代,全面推動燃煤鍋爐供暖向清潔能源采暖轉變,充分挖掘本地消納可再生能源的潛力,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加快推進沽源風電制氫及下游產業示范項目建設,逐步擴大示范項目規模,推動形成新的產業。
這些本地消納措施均已正式投建,這又能消耗多少可再生能源電力?
據了解,已在河北沽源開工建設風電制氫及下游產業示范項目,總投資20.3億元,計劃到 2020 年,使其年用電量達到 8760 萬千瓦時。
早于2013年啟動的可再生能源供暖項目包括風電、太陽能、地熱供暖示范項目建設。今年年初,河北省發展改革委發布《張家口風電供暖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擬要求今年內啟動實施張家口市509萬平方米的風電供暖試點。初步測算,試點地區每年可消納風電電量7億千瓦時。
云數據中心也正投入建設,目前張北縣已注入阿里巴巴云數據中心等企業,預計全部建成后,將達到500萬臺服務器的規模,年耗電量200億千瓦時,其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還未能知曉。
與本地消納新增電量相對應的,是2020年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到400億千瓦時以上的發電目標。保爾森基金會研究部副主任 Anders Hove認為,盡管張家口提高電力需求的做法有助于增加本地就業,提高地方稅收,但與實現區域性能源轉型的目標卻沒有太大關系。
基金會在張家口與當地政府溝通中了解到,由于這里面臨可再生能源消納的壓力,尤其在冬季,棄風率遠遠高于10%,地方政府因此計劃引進一些高耗能產業,如汽車制造廠、數據中心和制氫產業。
莫爭春指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整體目標中,既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比率,也包括控制能源消耗總量。現在為了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問題,在當地引進一些高耗能產業,就有可能為了達成一個目標而錯失另一個目標。”當地政府也想通過外送風電解決消納,但在外送風電通道不夠的情況下,目前只能以增加本地消納為主。
風、光、儲能給壩上縣城帶來了經濟增速,未來到2030年還會有5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裝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時代必然到來、不可避免,會給這個地區帶來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但是假如用投資拉動當地經濟和城市發展的模式不改變的話,結果會是一邊擴大耗能需求,一邊上馬新項目,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我們依舊將面臨過剩的產能和棄風?
既然本地消納體量遠遠不夠,可再生能源并網輸配進展幾何?
作者:蔡譯萱 來源:南方能源觀察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