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將介紹光伏產業發展史,光伏技術路線和光伏的產業格局,目的是想讓對光伏行業不了解的人,對光伏行業有初步的了解。 I.光伏產業發展簡要回顧 從1877年W.G.Adams和R.E.Day研究了硒(Se)的光伏效應并制作第一片硒太陽能電池算起,今年恰好是晶硅光伏電池誕生140周年;雖然
II. 技術路線的選擇和產業格局(產業全景圖)
i. 晶硅電池路線是經過慘烈淘汰賽脫穎而出的電池路線
經過多年的發展,晶體硅電池路線基本確立了它的王者地位;之所以選擇晶硅電池路線絕非某個人的意志,更不是某個偶然,而是晶硅電池路線在眾多光伏電池路線當中可以完美的平衡成本、壽命、轉化效率等不同要素。
光伏電池組廠家承諾質保25年(即25年后功率依然能達到初始功率的80%以上),保證如此長的壽命的同時又要保證成本足夠低、效率足夠高,能同時完美滿足多方面要求的電池只有晶硅電池。新聞報道中時常會有很多噱頭,動輒就高呼替換既有技術路線,最近比較火的“鈣鈦礦”電池,宣傳說理論轉化效率會高達50%(晶體硅電池理論最高轉化效率為30%),成本只有晶體硅電池的十分之一;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鈣鈦礦電池壽命只能論小時來計,壽命問題難以解決;亦或者有人宣稱“多結電池”轉化效率可以高達45%,是晶硅電池效率的2倍有余,卻不知道“多結電池”成本高昂,只能應用于航天航空領域。
不熟悉光伏產業的人總會莫名其妙的擔心“技術替代”的問題,擔心當前一些企業的優勢可能會被替代掉;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些擔心都是多余的,光伏產業經過十幾年的商業化應用,晶體硅電池路線是唯一成熟、穩定、可選的技術路線;是經歷了一輪又一輪淘汰賽而勝出的技術路線。
實際數據也貼合這一判斷,當前晶體硅電池路線占據95%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他紛繁復雜的路線只是在眾多細分領域分享剩余的5%,如果要想描述光伏產業的產業鏈格局,只需要描述晶體硅電池的產業鏈就足夠了。
作者:治雨、錢真理 來源:三錢二兩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