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日前印發了《“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部門分工》,明確提出我國將推動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向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利過渡,并于今年啟動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業界預計,這料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的《中國碳市
中歐碳排放體系在初期料將很不同
記者:中國和歐盟作為全球少有的兩個最大的碳市場,未來將在哪些方面展開合作?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中歐銜接的市場?
白薇琪:其實中國和歐盟在碳市場領域已經有了積極的合作。歐盟現在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而中國正在建設中的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未來極有可能取代歐盟體系躍居全球第一,中國和歐盟兩大交易體系未來將有可能覆蓋全球碳排放總量的80%。歐盟和中國就此方面交換意見和經驗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我們可以在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相互學習,逐漸完善交易體系,并且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共同解決環境問題。
在碳排放交易或碳稅體系下,國際碳定價將會隨著巴黎協定以及各國減少碳排放國家行動方案的實施繼續走高。中國和歐盟這兩個國際主要的碳排放地區應該在碳排放交易體系方面加強合作。
當前,短期和中期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盡快實施減排國家行動方案。從經驗來看,我們都是邊做邊學。
從長期來看,未來中歐可能會找到進一步合作的方式,使兩大交易體系的聯系更緊密,由此使全球碳市場從整體上增加體量并釋放更多的紅利。就短期來看,我們離這樣的愿景還有一段距離,預計中歐碳排放體系在初期會呈現截然不同的特征。
記者: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盟碳市場的價格下跌很快,導致市場不活躍。中國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白薇琪: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歐盟的碳減排是根據確定的碳排放總量控制來實現,這是對經濟最有利的做法。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碳市場供給和需求不平衡只意味著履約成本的下降,對環境并沒有負面的影響。不過,這也意味著長期的碳價格會被扭曲。
我們將通過“市場穩定儲備”機制來減少市場供需的不平衡,應對未來有可能出現的價格浮動,這個計劃將在2019年開始實施。如何在不干擾市場自主性的情況下解決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同時獲得有效成果,是未來中國和歐盟對話的重要議題之一,也將為中歐的合作增添動力。
記者:中國在啟動全國碳市場之后,還有必要考慮碳稅這一政策工具嗎?
白薇琪:在很多歐洲國家,碳稅是和碳排放交易是同時使用的政策手段,用來覆蓋沒有納入碳交易的行業或由于排放量過小而沒有被納入碳交易體系的工業設施。拓寬碳定價至全經濟領域將有助于更全面有效的減排。
作者:和佳 王爾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