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就能“瘦身健體”!
能源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外部資金會不會成為能源界的佛系參與者?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混改的目標,是發揮國企與外部資金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但在擁有市場準入門檻高、壟斷程度高、政府干預度高“三高”特征的能源行業,混改能夠發揮多大作用呢?從技術、資金獲取能力及成本、政治資源獲取能力等各個維度,能源國企都要優于外部資本,國有企業引入外部資本的動力何在?像“三桶油”這種資產高達幾萬億的巨無霸,混改到什么程度才能起到增加活力的作用?外部資金被引入之后,能夠獲得多大的話語權?
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的提升,歸根到底是企業運行機制問題,混改是路徑而不是目的,是否能夠提質增效,關鍵還要看能源國企是否能夠通過內部管理機制的革新真正做到“瘦身健體”。
以市場的名義!
當一言不合就漲價成為常態,消費者不禁大聲疾呼:滴滴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滴滴!用經濟學理論分析,滴滴確實已經變了,變成了一個壟斷者。真正的市場經濟,需要有足夠多的買家與足夠多的賣家參與競爭,當有一方數量太少或者形成合謀,市場經濟便被瓦解了。能源領域也不乏類似的案例,2016年1月,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組織省內23家火電企業通過壟斷協議,共同協商并確定了直供電交易價格,此舉最終被判定違反了《反壟斷法》。在我國,電力行業已經屬于市場化條件較為充足的行業,依然出現了價格壟斷行為。在壟斷程度更高的領域貿然推行市場化會是什么后果?2017年9月,占據國內天然氣市場70%份額的中石油首次推行管道天然氣競價交易,向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腳注:下游企業競爭十分激烈,中石油天然氣銷售東部公司和北方公司的掛單氣量全部以最高限價成交。
市場化首先要打破壟斷,當需求碰到唯一的供給方,需求方沒有選擇,供給方勢必會限量提價。如果只能依靠壟斷企業的政治覺悟和道德血液來保證價格不被扭曲,從經濟學規律來講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