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智慧能源產業發展,不僅企業營利,農民也因此而獲增收。家住東臺市弶港鎮的朱小剛,如今在家做飯用的電都取自于樓頂“微型發電廠”。朱小剛告訴記者,兩年前他投資了7.8萬元在家樓頂上裝了藍色電池板,裝機容量12千瓦,在自給自足的同時,余電上網每月還能賺1300元。
遠景集團創始人、CEO張雷認為, 全球正在經歷整個能源系統的變革,一個碎片化的能源系統開始加速形成。“碎片化本質就是因為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達到高度經濟性。”張雷透露,遠景能源未來將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和智能傳感等技術,積極構建全球智慧能源藍圖,推動傳統能源領域的智慧變革。
轉型發展面臨挑戰
《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17》顯示,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已由2015年的12.1%增長至2017年的13.8%。未來3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預計仍將保持增長態勢。為突出能源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也增加了一個關鍵性原則,即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對此,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韓水表示,《規劃》在電源結構優化的過程中優先布局清潔能源,在考慮電力電量平衡的時候,首先平衡水電、風電、光伏和核電。
不可否認,新能源產業發展仍存在諸多短板,遇到了一些難題。一方面,補貼缺口持續擴大,直接影響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累計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缺口總計達1127億元,且呈逐年擴大趨勢,目前已超1200億元。
另一方面,棄風、棄光問題突出,產能過剩存在隱患。盡管通過多方努力,2017年棄光率下降至6%,但個別地方仍十分嚴重,比如甘肅、新疆棄光率分別達20%和22%。同時,國內光伏發電市場高速增長,光伏制造企業紛紛擴大產能,光伏制造產能過剩、產品和電站建設質量問題也有顯現。
“東部是我國能源主要負荷區,東部能源發展也是中國能源轉型的關鍵步驟。”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杜祥琬認為,目前中東部的電力能源以自給為主,西電東送為輔,但東部一些諸如上海、杭州之類的大城市,用電仍以外來電為主,其中煤電占比居高不下。這表明,我國可再生能源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杜祥琬解釋說,世界電力系統未來將會呈現四個特征,即非化石電力高占比、集中式和分布式結合、多能互補、儲能和智能控制相結合。“隨著政府相關部門的規劃與推進,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和煤電占比下降是必然的。”杜祥琬認為,高質量、高比例發展非石化能源是我國乃至全球能源轉型的方向,是各國競相爭奪的戰略制高點。根據《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到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比將提高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