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發電具有容量小、電壓等級低,貼近電網終端用戶,對電網影響小等特點,可以應用在工業廠房、公共建筑以及居民屋頂上。近幾年,國家及自治區出臺了多份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給予多種補貼政策,鼓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但是,國家幾億元的補貼及企業、個人投入上億元建成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卻遭遇了入網難的問題,一些已經建成的項目至今還在閑置,一些雖然已經入網,卻沒有實現自用和入網相結合。近日,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低碳大廈被迫關停太陽能發電
位于機場路的低碳大廈,在設計之初就以清潔能源為主,供熱系統采用天然氣。大廈還自建1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發電供電系統,預計年發電量15萬度。
2014年,低碳大廈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建成后,向呼和浩特市供電局申請入網發電,但審批手續一直辦不下來。因為入不了網,低碳大廈每天通過太陽能發的四五百度電只能自用,周六日因為辦公樓沒有單位辦公,太陽能發的電還得關閉,白白浪費掉。起初,在低碳大廈安裝太陽能項目施工方的指導下,大廈物業還能操作,讓太陽能發電得到自用。后來,因為物業人員流動,新來的人操作不了,出現了“倒送電貼錢”的狀況,大廈自己發的電不但不賺錢,還得倒過來給供電局錢,大廈物業方不得不關閉太陽能發電。
據低碳大廈安裝太陽能項目施工方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低碳大廈2014年建成后就開始向呼和浩特市供電局申請入網。對此,呼和浩特供電局相關人員也到現場勘查過,按照供電局的要求,大廈方還花費數萬元安裝了派接箱,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申請入網還是沒有通過。
低碳大廈用電價格每度約為0.54元,如果大廈每年發的15萬度電能夠入網或自用,將節約成本81000元。7月份,低碳大廈向供電部門交電費26327元,也就是說,大廈太陽能發電至少夠大廈用3個月。“放著節能環保的東西不讓用,不知道相關部門是怎么想的?”采訪中,低碳大廈的一些工作人員說。
金三角光纖科技審批手續6年才辦下來
內蒙古金三角光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三角光纖科技)是呼和浩特市鴻盛工業園區一家集塑料光纖光纜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民營高新科技企業。2011年,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的價格是每瓦22元到24元之間,企業如果自建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國家將給予每塊太陽能板11元的補貼。項目在建時補貼先發放70%,剩余30%等項目建好驗收后再發放。看到這一紅利后,該公司開始在廠房及辦公樓上自建2兆瓦的太陽能電站。因為當時太陽能板的價格正處在高峰期,所以加上國家補貼,企業投入也達到了上千萬元。2011年,該項目順利完成。2012年,金三角光纖科技開始向呼和浩特市供電局申請并網發電,直到今年7月份,金三角光纖科技才申請成功。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起初,電站建成后因為入網手續一直沒有審批下來,光伏發的電只能自用。公司在生產高峰期,自己發的電幾乎夠用。但還是有半年的時間公司每天只能用400千瓦的電,剩余的電只能白白浪費。后來,公司因轉產,光伏發電項目只能在樓上成了擺設。
8月16日,聽說金三角光纖科技光伏發電在7月份申請入網成功,記者與內蒙古太陽能行業協會執行會長溫建亮來到鴻盛工業園區的金三角光纖科技。因為工作人員不在,記者在電話中了解到,金三角光纖科技光伏發電手續已經辦下來了,但還沒有安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