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發電遭遇入網難是事實。而每年到協會來咨詢光伏發電上網的有一百多家,大家聽說光伏發電上網難后,都紛紛打了退堂鼓。”內蒙古太陽能行業協會執行會長溫建亮對記者說。
那么有沒有真正實現光伏發電并入網的呢?記者和溫建亮來到土左旗畢克齊鎮楊家堡村趙永青家。趙永青利用自有住宅建設了10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多晶硅組件整齊地擺放在屋頂上,在房屋的一側安裝了用于記錄向供電線路輸送電力的雙向表。
據趙永青講,2017年他聽說國家鼓勵光伏發電項目,就到土左旗供電局進行了咨詢。隨后,他在自家屋頂上安裝了10千瓦的光伏發電設備,前后總共花費近8萬元。經過一年多的奔走,今年5月20日,他辦齊了手續成功入網發電,供電局給他的合同電價為他每往電網送一度電,電價為0.627元,而現在他自家用電電價為0.415元。通過查看電表,記者發現,從5月20日至7月20日,李永青的光伏發現共向電網發電1523度。
“通過這兩個月的發電量,用不了幾年,8萬元就能回本,回本后自家白用電不說,還能通過向電網送電賺錢。”李永青說,“賺錢是小事,主要是隨著環保的要求,村里冬季將改用電力供暖,那時用電量太大,費用肯定比燒煤供暖要高得多。自家有了太陽能發電,冬季就可以用自己發的電供暖了,成本肯定小得多。”
趙永青從安裝好設備到申請并網成功,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提起申請并網的經歷,趙永青苦笑著搖頭:“難!實在太難了!跑得我心力交瘁……還好,總算是辦下來了。”
“雖然我是內蒙古太陽能行業協會執行會長,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真正意義上的光伏發電上網。可見其他一些已經建成的分布式光伏發電上網有多難。現在,市區內一些單位用光伏發電,都是單向表,也就是在光伏發電時除去自用的部分省下錢外,多發出來的電自己用不了輸入電網,供電局不但不給錢,還得按往電網輸入的電量給供電局錢。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光伏發電入網。”溫建亮說。
內蒙古電力:條件符合就能入網
早在2013年7月,為了促進分布式新能源發電項目快速發展,規范新能源發電項目并網管理工作,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內蒙古電力)就下發了《內蒙古電力分布式新能源發電項目并網服務管理細則(暫行)》的通知,明確分布式新能源發電包括太陽能、風能、天然氣、生物質能等發電且總裝機容量不超過5兆瓦,電壓不超過10千伏。
日前,記者就分布式光伏發電如何上網、需要哪些手續,《內蒙古電力公司分布式新能源發電項目并網服務管理細則(暫行)》在執行過程中,供電企業能否私自增加條款,增加上網用戶的成本等問題,向內蒙古電力公司發出采訪函。內蒙古電力回復稱:分布式發電項目申請并網時,須取得政府主管部門開展前期工作的通知、或已列入相應計劃。對個人利用自有住宅及在住宅區域內建設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各供電單位直接登記并集中向當地能源主管部門備案。備案文件的主要事項,包括投資主體、建設地點、項目規模、運營模式等。申請入網時不存在供電企業增加一些附加條件,增加并網用戶成本的問題。
8月29日,記者就呼和浩特一些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遭遇入網難的問題,采訪了呼和浩特供電局客戶服務中心副主任楊軼群。她向記者介紹,目前呼和浩特地區有41戶分布式光伏發電用戶已經入網,入網總電量8700千瓦,這部分發電用戶基本上都是農戶。目前呼和浩特供電局執行的是《內蒙古電力公司分布式新能源發電項目并網服務管理細則(暫行)》,符合條件的光伏發電項目只要到供電局客戶服務中心辦手續就可以了。
當記者問像低碳大廈等樓頂光伏項目為什么申請多年還沒有入網時,楊主任說可能是這些項目比較早,廠家及施工單位提供的合格證及認證報告已經過期,如果是近期提供的材料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呼和浩特市樓頂上自建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還沒有一家在呼和浩特市供電局備案的。
“之所以鼓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因為分布式光伏發電具備不限投資規模大小,建造和并網技術門檻低,便于民間資本間入等特點,也不會對電網安全造成沖擊。低壓并網技術和接入施工措施比較簡單,而且逆變器本身有保護電網安全的功能。因此,《內蒙古電力公司分布式新能源發電項目并網服務管理細則(暫行)》中對低壓并網施工不作強制設計要求。這樣一來,環節減少,對于提高并網工作效率,促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順利推廣是有益的。現在,幾乎每戶光伏發電企業都期待著,電力職能部門能夠進一步敞開大門,加快審批速度。”溫建亮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