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勇編者按:作者鄭勇先生從事光伏行業多年,其萬字雄文《從綠電經濟時代的大視角,論我國光伏經濟的未來走向》,對光伏產業發展有著獨到解讀,本網授權刊載該文,為便于閱讀,特分拆為三篇文章連續刊發。本文為最后一篇。關鍵詞:光伏經濟、移動新能源產業、綠電經濟在宏觀經濟去杠桿和金融監管整頓同步疊加下,股市調整、房市調
文:鄭勇
編者按:作者鄭勇先生從事光伏行業多年,其萬字雄文《從綠電經濟時代的大視角,論我國光伏經濟的未來走向》,對光伏產業發展有著獨到解讀,本網授權刊載該文,為便于閱讀,特分拆為三篇文章連續刊發。本文為最后一篇。
關鍵詞:光伏經濟、移動新能源產業、綠電經濟
在宏觀經濟去杠桿和金融監管整頓同步疊加下,股市調整、房市調控、新能源去補貼均進入深水區,預計2019年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小。
面對如此宏觀背景,光伏產業的調整也將更加困難。目前,存量光伏電站的補貼被大量拖欠,新增規模指標放緩,光伏產業用增量化解存量的擴展模式失效。原有積弊未除,市場新生機制尚待培育,新舊矛盾交織,光伏經濟該何去何從?光伏企業該如何應對?
長期看,光伏經濟遠景廣闊
從能源需求上看,光伏能源的前景很誘人。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國,這在短期內難以改變。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耗量31.32億油當量,占全球比重約23%。
其中,油氣能源最經濟,但儲備不足, 50%的供給依靠進口,在現行國際地緣政治背景下,能源安全風險成本較高;煤炭占比超過60%,仍是主力能源,但熱效低、環境成本高;水電資源雖然豐富,但可能誘發流域性地質災害和環境災害,同樣存在環境成本較高的問題;風電屬于清潔能源,但出力時間基本集中在夜間,生產和負荷的耦合度較弱。
綜合對比來看,在所有能源形式中,光伏能源相對來說副作用最少。
隨著終端電氣化的發展,光伏經濟的前景將變得更加廣闊。
2018年后,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按4%算(2008-2017年均增速超過6%,新常態追求發展質量,增速減緩),到2026年全社會用電量約為10萬億度,其中可再生能源用電需求約為2.69萬億度,光伏用電需求約為0.54萬億度(見表一)。而截止2017年,光伏發電量只有0.12億度,在未來十年需求空間很大。
也就是說,到2026年,光伏裝機需要4.5億千瓦(年發電按1200小時算),而2017年才1.3億千瓦,未來還需每年至少增加35GW以上。所以這個需求非常龐大,未來十年依舊是清潔能源和光伏經濟特別好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