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全球光伏逆變器龍頭德國SMA集團宣布其中國公司由管理層收購而私有化,由此組建的新公司更名為愛士惟新能源技術(江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士惟”)。當下的全球光伏市場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中國光伏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歐洲光伏市場卻強勢復蘇,作為全球光伏逆變器龍頭企業,德國SMA集團此時的舉動,毫無意外引發
張勇表示,作為一家德國公司,SMA的主要市場一直是全球市場,它的技術和質量沒有人會懷疑,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特別是面對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等具有成本優勢的國際市場競爭者時,成本控制對于SMA而言就成為一個明顯的短板。
“當時的SMA急需一個有競爭力的生產基地和戰略采購平臺,這是SMA中國公司的核心戰略定位。當然,SMA同樣也希望以此深入中國市場,但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服務好國際市場,這也是SMA中國公司的業務中為何國際業務始終占大頭的根本原因。”
對此,有當年SMA集團發言人的公開表態為佐證:“通過該交易,SMA將比預期計劃更快打開中國的采購渠道,并加快推進(公司)現行的成本降低措施。”
“531”之后的中國光伏市場進入了深度調整期,一方面市場觀望情緒濃厚,一方面平價上網曙光初現。而此時,沉潛數年的歐洲市場卻開始強勢復蘇。
“在這樣的時刻,所有全球布局的企業都將做出應對性戰略調整,這是SMA集團中國公司獨立的背景之一。”張勇說。
另一個導致SMA中國尋求獨立的原因,則來自于SMA集團自身的優勢。
德國公司聞名于世的嚴謹管理體系,毫無疑問是一個顯著的優點,但卻也正是因此,讓聽命于德國總部的SMA中國公司在面對快速變化的中國市場時,顯得有些反應遲緩。再加上服務于國際市場的戰略定位,讓其在價格競爭更為激烈的中國市場,一直難有所為。
優勢和劣勢本是一體兩面,此處的優勢,或許就是彼處的劣勢。也就是說,SMA嚴苛的管理體系,在某種程度上卻也正是造成其在中國市場拓展不利的原因之一。
作者:吳軍杰 來源:太陽能發電網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