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老撾提出要重視解決電力生產和電網建設發展不平衡問題,加快北部電力主產區的電網建設,推動更多電力銷往泰國和緬甸。可以看出,老撾能源的發展重心將進一步轉向電力生產低碳化及電網建設。老撾素有“中南半島屋脊”之稱,也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關于編制共同推進“一
水電、光伏合作機會多
目前,我國是老撾最大的外國投資者,在老撾投資了785個項目,價值120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包括礦產、電力。2019年,我國是老撾第二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達35億美元,比2018年增長17.4%
近年來,中老兩國在煤電、水電、太陽能、電網建設等方面開展了較為深入的合作。
水電方面的合作最豐富。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在老撾以BOOT方式投資開發的南椰2水電站項目于2015年全部投產發電,該項目總裝機容量為18萬千瓦,建成后不僅能滿足當地電力需求,還可將電力銷往國外,改變當地一直以來電力不足、用電高峰期需進口電力的局面。由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投資開發的南烏江流域水電項目是中資公司首次在老撾境內獲得整條流域開發權的項目,總裝機容量115.6萬千瓦。由中國南方電網公司投建的老撾南塔河1號水電站2018年正式投產發電,該項目總裝機容量為16.8萬千瓦,每年可為老撾北部提供7.59千瓦時度電,可讓200多萬人用上綠色電能,解決老撾北部缺電問題。
煤電方面,2016年,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簽約60萬千瓦華潘煤電一體化項目。該項目是中國企業在老境內以投資模式開發的第一個火力發電項目,也是老境內第一個內銷型火力發電項目,第一期項目總投資約10億美元,已于2016年年底開工建設,于2020年年底并網發電并進入商業運營。同年,中國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在老撾簽訂色貢煤電一體化項目合同。該項目位于老撾南部色貢省,建設內容包括一個年產原煤300萬噸的煤礦和一座設計總裝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坑
口電站,建設工期48個月。
太陽能發電方面,2019年,中國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與老撾Wang Investment Sole Co. LTD公司簽訂老撾阿速坡省300兆瓦光伏項目EPC合同。2020年,杭州賽芳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全球最大的水上光伏發電項目—南俄1級水電站水面漂浮光伏發電項目開發協議,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120萬千瓦,屬公私合營項目,老撾方將持股20%,中方持股80%,特許權期限25年。
電網合作方面,2020年9月,中國南方電網公司與老撾國家電力公司在老撾首都萬象簽署了股東協議,由兩家公司共同出資組建老撾國家輸電網公司(EDL-T),這標志著中老兩國在輸電網領域的合作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2015年,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與老撾國家電力公司簽署Kohing-Naphia和Namxam HPP-Houamuang兩個輸變電項目合同,金額分別約3.38億美元和1.46億美元。2016年,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承包了500/230千伏萬象環網輸變電項目。
“十四五”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老將在煤電建設運營、清潔能源發電設備制造、發電機組建設、電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具有合作空間。
從政策支持方面看,2011年,老撾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戰略發展規劃(2011~2025)》制定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標,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夠滿足全國用電總需求的30%,其中,生物燃料發電占比10%。
近期,老撾總理通倫提出,要發揮老撾比較優勢,加強國際地區合作。要重視解決電力生產和電網建設發展不平衡問題,加快北部電力主產區的電網建設,通過將政府投資轉變為BOT的模式解決電網建設資金短缺問題,推動更多電力銷往泰國和緬甸。可以看出,老撾能源的發展重心將側重于電力生產低碳化以及電網建設等方面。
從綠色電力的發展潛力看,除了水能豐富,老撾的光伏資源也較為豐富,年均有1800~2000小時的日照,即每年200~300個日照日,太陽輻照水平為每天3.6~5.5千瓦時/平方米。
老撾光伏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之前缺乏補貼以及非補貼獎勵,并且針對光伏的法規不健全。這些問題或將在未來幾年內得到解決。除此之外,安南山脈一帶被視為老撾發展風電產業的最佳區域,根據初步研究預計,風電潛力達到2500兆瓦。
目前,老撾電力市場面臨著“電站發展過快、電網不完善、出口尚未打開局面、電費回收困難”等現實困難,這是快速發展帶來的階段性問題。
根據《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老撾營商環境位列全球第154名。老撾在易于開展業務排名、獲得電力、保護中小投資者、納稅、合同執行和破產處理等方面排名靠后。老撾勞動力市場的特點是勞動力年輕化、實際勞動力不足、就業成本較低以及技能水平相對較低。老撾目前的人口結構偏年輕化,社會撫養負擔正在減輕,人口紅利“兩低一高”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于老撾來說,即將到來的人口紅利的機遇期能否順利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需要看老撾政府的相應政策支撐。鑒于老撾國內目前的現實狀況而言,人口紅利轉化為經濟動力的制度性保障仍然欠缺。
與此同時,老撾實際勞動力不足。農村就業人口持續下降,農業勞動力較多,而工業勞動力較少,另有一部分勞動力遷移到泰國等工資收入較高的國家。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相比,老撾的勞動力成本價較低(約為泰國的1/3),但這些勞動力并不符合企業實際需求,企業需對招來的員工從基礎知識開始培訓。加上很多老撾勞工缺乏吃苦精神、工作節奏慢、效率低、紀律和法律意識淡薄、穩定性差,企業難以從制度方面對工人進行管理,需重復招聘和培訓,這造成企業用工成本過高。
資料、數據整理/焦敬平 李曉平(能研智庫)
作者:成功 來源:能源評論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