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整理自長江商學院大型企業治理與創新管理實踐教授、中國石原董事長、黨組書記傅成玉在第12屆長江青投論壇上所作的主旨演講 《碳中和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內涵》。1碳中和的重大意義我想先著重談談碳中和對中國的重大意義。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
4
碳中和是挑戰,更是機遇
無論從國家層面、企業層面還是個人層面,碳中和都是重大機遇。具體有哪些機遇?
第一,能源結構的調整。
任何國家但凡想應對氣候變化,第一件事就是調整能源結構。
這對中國來說是巨大壓力,因為我國能源稟賦就是以化石能源為主導。
去年我們總計消費48億噸標準煤;在能源結構上,85%是化石能源,其中60%是煤,綠色可再生能源只占15%左右,而要達到碳中和目標,就要把兩者比例倒過來——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占85%,化石能源占15%以下。
這是我們從當下開始到2060年要達到的目標。所有方向、路徑、技術、生產方式的選擇,都將發生在這個過渡期,所以要早做準備。
縱觀全球,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無論太陽能(7.100, 0.00, 0.00%)、風能的裝機容量都排在世界第一,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400萬輛,已經占到全球市場的70%。從現在開始,中國的清潔能源還會以超出想象的速度繼續發展至不可估量的規模。
第二,節能降耗和存量減碳。
我國尚處于碳中和的過渡階段,最好的、也是最有效辦法就是先把能耗降下來—即節能降耗。
目前中國單位GDP的能耗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這個數字完全可以降下來,在源頭上節省能耗,既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減少碳的排放。在節能降耗上中國的潛力非常大,在未來5–10年,在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同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節能降耗上。這樣既可以在過渡階段將存量持續降下來,又可以避免運動式的、激進的關企業行為。
降碳怎么降?
●首先,所有企業都要開展降碳的基礎性工作即開始摸自己的家底,要查清楚自己的企業到底排放了多少碳。也就是開展碳盤查。要盤查每一個生產裝置、每一條生產線、根據所使用的燃料、原料、所生產的產品、工藝流程等等來開發算法,進而把家底摸清,算清楚當前的碳排放總量。
● 然后再根據選擇的技術、工程、設備裝置等條件和水平,制定企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
●企業碳管理或碳治理的第三個領域,是企業含碳的產品賣給消費者之后,消費者是怎么使用這個產品的,在使用過程中是增加了碳排放還是減少了碳排放,是一個環節還是多個環節等等。企業產品進入社會后,產品中碳的變化的管理也屬于企業的責任。企業產品進入市場在使用過程中各個環節,二氧化碳的變化過程就是所謂的碳足跡。
第三,產業結構的調整。
以汽車行業為例,中國傳統汽車產業相較全球先進水平總體上是落后的,但在新能源上汽車上幾乎與先進水平同步,所以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規模最大的市場一定是在中國,速度最快的市場也一定是在中國。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和規范上也應該和可能走在世界前面。
如果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術規范和管理規范,就可能變成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共同的規范。
第四,碳資產與碳交易。
(一)關于碳資產
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碳有不同的來源,來自傳統化石能源的生產和使用,來自工業制造,來自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不同領域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可以通過開發成為不同的碳產品,即把碳從負擔轉化為碳資產。
目前,國家成立的上海碳交易所還只是對強制性行業所產生的碳進行規定和交易。這方面社會上談論的比較多,這里就不講了。
我重點講一下非強制減排領域,即自愿碳減排領域,的碳減排和碳資產開發問題。
這個自愿減排領域涉及到方方面面,是非常重要的領域,也是大有作為的領域,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在中國碳總量減排中將占有重要位置并發揮重大作用。
比如一個人開什么檔次的汽車,每百公里燒多少油、排多少碳,算出這些數字,減少一次開車就減少了一定量的碳排放。再比如最簡單的開發票,過去用紙,現在用電子發票就可以省碳,就可以把省下來的碳轉化為碳資產。
其他領域也是一樣,可以開發出不同領域的碳產品并形成碳資產。作為政府來說,應該大力和加快推出相應鼓勵政策和制度,把這些減下來的碳作為專項碳產品給這些個人和單位賦予碳價值。鼓勵和推動全社會每一個人都成為減碳的行為主體,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就一定能夠更快形成。
自愿減排領域的碳產品開發涉及城市、開發區、工業區,涉及各行各業、不同單位,企業、學校、醫院、事業機關以及社區方方面面都有減碳的空間價值,都可以開發出不同的碳品種,形成碳資產。
(二)關于碳交易
我們國家剛剛開始運行,上海已經開始交易了,第一錘敲出了50元一噸,相信以后還會有所上漲。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探究與規則范圍和相關交易制度,仍然是中國當前情況制定的本土化的制度,還與國際上的標準和規范不同。
一是我國各企業碳排放總量是建立在不同燃料燃燒后釋放的碳量基礎上估算的量。而不是根據對燃料、原料、產品、工藝、裝置等現實情境下開發的算法,計算出來的碳排放的量。
二是我國目前只限定了幾大工業行業為指令性碳減排行業。這些行業里的企業減排下來的碳的一小部分可以在交易所進行交易。這是因為:三,這些行業中各企業碳排放的總量是有關政府部門給予的配額。在這種制度安排前提下,不可能激勵企業加大在碳減排技術研發投入的力度。很容易使碳交易市場,成為企業應對碳年度配額而導致的季節性交易場所。雖然有交易所,卻很難形成常規性市場;盡管有世界上最大的碳量,但卻形不成世界最大的碳交易量和碳價值量。這既不能促進甚至也不能支撐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更好、更快的發展。
(三)關于碳匯
最后說幾句關于碳匯。碳中和一般指人類生產活動所排出的二氧化碳,與自然界所排出的碳和吸收的碳,加在一起實現碳中和。
碳匯是指自然界和人類活動所能吸收固化的二氧化碳,就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過程,比如海洋可以吸收約30%人類活動所排放的碳,比如森林、樹木、草原都吸收或固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
因此,各國政府都鼓勵企業和單位大量種植森林和樹木,并把這些固化的碳作為碳匯進行交易。這個是實現碳中和不可忽視的一個領域。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企業從完成碳中和任務角度來考種植森林增加碳匯的話,應該考慮那些可以不斷被砍伐利用并重復種植的樹種。因為不同的樹木生長期是一定的,故一生中固碳數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想不斷增加碳匯,必須有不斷地重復種植。其他類型的碳匯,從企業角度考慮也應該具有可重復性,才可不斷增加價值。
金融投資,需將技術作為核心考量。圍繞碳的金融投資要以企業碳價值鏈中所體現的技術為核心,以各類減碳技術分別在調整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減少碳排放以及進行碳產品開發等領域中的作用為考量。無論能源結構調整、存量減排、新產品開發還是產業結構調整,各領域、各環節核心都在于技術。所以做金融投資,需要牢牢抓住技術作為核心考量。
最后,用三句話簡單總結今天的分享:
● 碳中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機遇。
● 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家企業、每一個單位都不要把碳中和當作難題或挑戰,而是當作機遇。把碳中和當作機遇,就會主動抓住機遇。
● 碳中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早行動、早主動、早得宜。
作者: 傅成玉 來源:長江商學院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