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以來,從資本市場到街頭巷尾,最火的話題“電”。開宗明義:本次限電的底層邏輯是傳統電力供需平衡在能源革命新進程中遭遇挑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和生產國,煤炭已深植于中國的能源體系,綠電替換煤炭是一項艱巨而又長期的任務。過去十余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容量大幅增長,毫無疑問該大勢已定;在能源革命下,我們越發看到發
電力部門是能源革命的主戰場
講起能源革命,必然會涉及到各行各業,包括電力、工業、交通、農業等眾多行業。從碳排放源頭分析,2020年我國能源相關CO2排放占72.7%,具體到行業,電力行業的碳排放占比高達40%,是第一大碳排放大戶。
為什么電力行業的碳排放這么高呢?這是我國多煤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的,咱們的總發電量中,大約70%都來自于火力發電,而火力發電又主要是煤電,中國的煤電總裝機容量約為1050GW,比其他所有國家的煤電裝機總和還要大,這就不難理解我國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比重高達30%。
圖:2020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來源,資料來源:清華氣候院,信達證券
這時候有人會想,既然火電廠是碳排放的罪魁禍首,正好我們擁有世界最大的光伏、風電產能,把煤電廠關停,一股腦兒發展風電、光伏產業不就可以了嗎?
但現實情況是,光伏、風電的綜合發電成本仍然高于傳統火電,并且要想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滿足國家對電能的龐大需求,還要配置相應的大量儲能,這些不是短期能夠實現的。再者,火電廠的初始建設成本高,火電機組的設計使用年限通常超過30年,從經濟角度講,也不能一下就完全放棄火電。
那么未來怎么能既讓火電“后退”,又滿足持續增長的能源需求呢?在“碳中和”的長期政策指引下,火電的規模會逐漸減少,釋放的容量份額逐步被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替代,這是個長期的過程。這時候問題也出現了,在這個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由于光伏、風能發電的閑歇性和不穩定性,傳統電力系統將面臨巨大的考驗。
圖:我國未來各電源發電量預測(萬億千瓦時),資料來源:中電聯,申萬宏源
作者:錦緞 來源:鈦媒體APP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