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光伏產業最大的變化不是上游漲價,也不是供應鏈角力,而是電池技術走到了時代的拐角。1三條路線,兩大陣營降本增效是光伏產業發展的唯一主線,而其中必然伴隨著技術的升級和迭代,光伏電池尤其如此。光伏電池主要分為P型與N型兩種,最大的區別是原材料硅片,P型硅片中摻雜了硼元素,而N型硅片中摻雜磷元素。P型電池主要有BSF電池
2
最后的贏家
盡管頭部企業大多選擇率先量產TOPCon,但這并不意味著方向已經被確定下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TOPCon和HJT并無絕對優劣,而且技術成熟度都不高,可以說都有機會。
而回到光伏產業發展的本質,最終還是要回歸降本增效這個核心命題,誰能率先實現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誰就能夠勝出。
本著這個原則,我們更看好HJT路線。
先需要明確兩點。
首先,目前HJT量產速度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成本偏高(目前TOPCon電池成本低于HJT約0.13元/W)。
其次,長周期上,HJT的轉換效率更高。
根據《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0版》的數據,未來HJT的轉換效率將始終領先TOPCon,如果搭載IBC和鈣鈦礦,優勢將更加明顯。
▲圖片來源:《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0版》
基于以上兩個前提,一個基本的結論是,如果HJT的成本能夠降下來,那么其將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成本能降下來嗎?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HJT的成本劣勢主要是光伏銀漿占比太高和設備投資大所導致的,而這兩大問題正在加快得到解決。
先看銀漿,光伏銀漿分高溫銀漿和低溫銀漿兩種,P型電池和N型TOPCon使用高溫銀漿,而HJT只能使用低溫銀漿。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低溫銀漿的壁壘高,格局壟斷(日本KE占90%的市場),導致低溫銀漿的價格遠高于高溫銀漿。
與此同時,HJT的銀漿使用量也高于TOPCon,截止到2020年,HJT的銀耗約240mg,而TOPCon的銀耗只有約150mg。
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是,銀漿直接拉開了HJT和TOPCon的成本差。根據業內最新的測算數據,TOPCon電池的銀漿成本占比為16%,而HJT達到了25%。
而現在的情況表明,HJT正在擺脫銀漿的牽制,包括單價和使用量。
解決價格問題主要靠國產替代。進口低溫銀漿的價格在6500元/kg以上,而國產價格在5000-5500元/kg左右,目前常州聚和、蘇州晶銀已經實現小批量生產,隨著規模的提升,價格很可能被打到5000元/kg之下,與高溫銀漿平價。
在使用量上,通過多主柵技術,可將HJT銀耗降至160mg,基本與TOPCon拉平了。除此之外,還可以用更便宜的銅代替部分銀,達到降低成本的作用,這便是前一段時間比較熱的銀包銅技術。通過這一技術,HJT的銀耗可以進一步降至106mg。
值得注意的是,銀包銅是低溫工藝,無法應用在TOPCon電池上,目前適合TOPCon電池的是電鍍銅工藝,但該工藝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相比之下,銀包銅技術已經導入產業了。
根據CPIA的數據,2020年HJT電池雙面低溫銀漿消耗量已經同比下滑了超25%,今年及未來估計會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再來看設備端的降成本情況。
HJT設備之所以高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依賴進口,如果全部國產化,成本可能會腰斬式下滑。
舉個例子,PECVD是HJT產線中價值量最高的設備(價值量占比達到50%),一臺進口PECVD設備的價格約4.8億/GW,而國產價格不到進口的一半,僅2億/GW。
2018年以前,HJT設備被梅耶博格、YAC、AMAT、日本住友等海外企業把持著,當時整個產線的設備成本約10-20億/GW。
2019年以后,以邁為股份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開始進入供應鏈,產線成本直接降到了10億/GW以下。就在前幾天,邁為股份和REC集團簽訂了400MW HJT電池整線設備訂單。
REC是歐洲最大電池組件制造公司,擁有全球首個500MW以上的HJT量產項目。邁為股份能夠為REC供貨,說明中國光伏設備企業已經比肩甚至超過了國外水平。
目前HJT設備成本已經降至5億/GW左右,隨著后期規模的提升,HJT設備成本還有望進一步下滑。
綜合以上所有信息,HJT降成本路徑清晰且推進的很快,這也就意味著HJT的成本劣勢可能超預期填平。根據華晟新能源的測算,到2022年,HJT電池的單位成本有望降至0.65元/W,屆時將完全有能力和PERC電池正面競爭。
春江水暖鴨先知。
一代光伏技術有一代設備,設備訂單的起量是產業化加速最直接、最有效的信號。REC的訂單就是一個重要標志,根據浙商證券的預測,未來五年,HJT設備行業的復合增速將超80%。
與之并行的是,原有產業格局可能會發生震蕩,華晟新能源、鈞石能源、愛康科技等在HJT電池積極布局的新銳有望給隆基、通威、晶科等老炮帶來壓力。
作者:文 雨 來源:市值觀察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