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于上周投票通過了2014年歐盟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優惠安排,大量減少享受普惠制(普遍優惠制)的國家,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將受到很大影響。
這一政策讓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首當其沖,實際上從去年開始,歐盟對包括太陽能光伏在內的新能源補貼也大幅下降,使得我國光伏業遭受重創。有分析稱,這一政策將使產能過剩的新能源產業受到不小的沖擊。
對于新能源產業的競爭態勢,中國面對的挑戰、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本周圓桌會議,我們特邀兩位能源問題方面的專家,為您分析新能源問題。
技術是新能源開發的難題
近年來,新能源技術的研究一浪高過一浪,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制定了開發新能源的政策。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目前全球范圍內能源領域面對兩個問題需要解決:1.需求問題,人類需要能源來滿足日常生活,但常規能源的儲量是有限的,還在逐步減少;2.發展問題,全球國家在使用常規能源過程中遇到了氣候問題,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人們需要改變這一現狀。
從目前情況來說,這兩個問題目前都比較緊迫,林伯強分析稱,現在的氣候問題已經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問題,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目前的情況尤為迫切,多數國家的投入又比較大,科研人員也比較有動力。再加上目前仍不斷深入的信息技術,下一場工業革命極有可能發生在新能源領域。
中國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管清友說,新能源的開發都在進行,只是每次在油價高企時,更能引起多數人的關注。但從長遠來看,新能源的開發與使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在技術上仍受到很大制約,從目前來看,這個難題在短期內不容易解決。
林伯強認為,如果最后能發生技術革命,也與前兩次一樣,會研制出標志性產品,而這種產品極有可能以大規模利用太陽能為標志。目前太陽能方面的研究發展比較快,但仍需要技術突破,距離大規模使用還有一段時間。
各國水平旗鼓相當
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還是比較快的,只是最近兩年逐漸慢了下來。
林伯強分析稱,1.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產能過剩。目前我國的風能、太陽能的產能都是全球第一,基本上在所有的新能源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而這一問題只能靠國內慢慢消化。2.中國太陽能主要依靠國際市場,歐洲補貼多,中國的制造能力強,這之間算是一個很好的配合。但后來,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對他們有很大沖擊,已經成為西方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威脅,就逐漸收緊他們的貿易政策。
而管清友則認為,如同互聯網行業,經歷了互聯網泡沫,在投入使用很多年后,才開始盈利。新能源產業發展初期的產能過剩是一種正常現象,關鍵看如何治理,通過市場調節產能過剩,整個新能源行業就會更健康。如果不能面對外來市場不穩定因素的沖擊,新能源企業就無法健康成長。
林伯強強調說:除產能過剩外,先期的規劃也要從中汲取經驗。地方政府在對新能源側重方面也要有針對性,新能源產業作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政府應該更多地關注科研開發和產品利用這些周期長、見效慢的方面,做好服務環節;而非過去傾向于投資設備生產方面。
政府管理要有所側重
新能源的迫切需求,能夠促進經濟有較大增長,形成增長點。歐美國家在這一領域的競爭,主要在爭奪新興產業的話語權,希望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林伯強分析稱,各國在新能源研究領域的水平比較平均,沒有特別突出的,不像計算機領域中美國一枝獨秀。今后哪個國家能夠脫穎而出,目前還沒有國家能表現出來。
管清友則表示,歐美雖然都關注新能源,但側重點不同,美國主要關注非化石能源,如頁巖氣;歐洲主要關注風能和太陽能。中國與美歐的情況都不同,在新能源開發方面,既要學習美國也要學習歐洲,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林伯強表示,就目前來說,中國還是有一定優勢的,有可能后來居上。他從三個方面分析稱:1.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國民購買力也在進一步提升;2.科研成本方面與歐美國家相比,也相對便宜;3.相比深陷金融危機中的歐美國家,中國不缺錢。如果這三個方面能夠很好地結合起來,中國在未來新能源行業有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在政策方面,多數國家都通過補貼和政府投入來支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歐洲在風能和太陽能稍微突出,只是研究時間相對稍長,投入更多一點。
核心觀點
地方政府在對新能源側重方面也要有針對性,新能源產業作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政府應該更多地關注科研開發和產品利用這些周期長、見效慢的方面,做好服務環節;而非傾向于投資設備生產方面。
——林伯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新能源產業發展初期的產能過剩是一種正常現象,關鍵看如何治理,通過市場調節產能過剩,整個新能源行業就會更健康。如果不能面對外來市場不穩定因素的沖擊,新能源企業就無法健康成長。
——管清友(中國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