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能簡單歸因于貿易保護抬頭。自2005年中國光伏組件產業出現爆發性增長至今,該產業一直處于畸形發展的狀態。一方面,光伏產業市場與原料“兩頭在外”——產品的70%銷往歐洲,同時從歐洲大量進口硅原料。
另一方面,大量涌現的光伏組件制造商并未推動本國光伏發電項目發展。受制于電網并網問題及產業政策乏力,國內光伏發電一直未取得與組件產業相稱的發展速度。在由上游硅料、中游組件和下游電站所構成的光伏產業鏈中,中國的光伏產業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畸形發展態勢。
在國內光伏組件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常見地方政府的影子。從2005年起,受惠于各級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中國光伏制造產能迅速躍居全球之冠。而2010年出現行業拐點后,光伏企業又寄望于地方政府制定救助方案及中央政府出面游說外國政府以緩解壓力。出于各種利益考慮,地方政府有形的手一直在干預產業發展,而光伏組件企業也來者不拒。
這期間,光伏組件企業被地方政府奉為座上賓,各地紛紛出臺政策,拋出無息貸款、零地價等優惠條件。擴張和投資,那時是光伏領軍企業的實力象征。值得注意的是,彼時擴張越猛的企業,今天面臨的壓力也越大。
不斷膨脹的產能還使得光伏組件企業之間的競爭出現白熱化,價格戰一再升級。天華陽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蘇維利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光伏組件企業并未擁有真正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在新進者不斷加入之后,組件產品價格一跌再跌。
尚德年報顯示, 2006年其光伏組件的平均出貨價格為3.98美元/瓦,2011年跌至0.43美元/瓦,跌幅達89%。在晶科能源(NYSE:JKS)創始人兼CEO陳康平看來,原料價格下降、制作工藝規模化和成熟化都是光伏組件價格下行的驅動力。晶科的組件價格也從2011年初的1.75美元/瓦下降到0.7美元/瓦左右。而價格戰的主戰場,則是歐美的光伏裝機大國。
高紀凡亦坦承,國內企業的過度競爭是導致目前局面的重要因素。“盲目投資引發產能過剩進而導致過度競爭,一些優秀的企業也受牽連,沒有過度競爭,貿易保護主義的風根本吹不起來。”
從2005年至今,中國乃至世界光伏市場的迅速發展都建立在政府補貼和幫助之上,只是形式各有不同。
在中國,地方政府直接為組件企業在土地、稅收、貸款上提供優惠條件,使得中國在光伏組件制造方面異軍突起,成為整個產業鏈中最強的一環。
在歐美,政府大幅度補貼光伏電價,這在促進光伏電站投資的同時,也帶動了光伏組件企業的發展,中國企業尤其受益。
但自2010年以來,歐美政府的補貼大大減少,光伏裝機大國德國從今年3月起,針對不同規模的光伏發電系統的補貼額下調20%至30%。經過上一輪的快速發展后,中國政府亦開始反思對光伏組件企業的扶持政策,在這一領域的招商引資態度愈發謹慎。
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補貼經濟無以為繼,失去了補貼的光伏發電項目無論是在穩定性還是經濟上都與傳統的電力形式如火電、水電、核電相去甚遠。在發電效率上,光電也不及風電。未來,全球光伏產業有可能出現萎縮局面。
政府補貼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蘇維利認為,光伏產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模式——實現光伏發電的平價上網,讓光伏電站真正擁有競爭力。
擠壓組件商的利潤空間,降低光伏電站造價成本,是光伏發電在價格上擁有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國光伏組件行業的過度競爭和產能膨脹,雖然造成了市場上的種種混亂現象,但也推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均稱, “五年前,誰也不敢想象在2012年可以1.5美元/瓦至2美元/瓦的成本建造光伏電站。”
由于歐洲的電價普遍較高,蘇維利預計,在2014年至2015年,光伏電站有可能在歐洲部分條件出色的地區實現平價上網。“在西班牙南部光照充足的地區,我們已經有項目可以不依賴補貼,但似乎業主并不適應這樣的變化,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但他也承認,目前主流的晶硅技術路線的產品售價已經很低,能擠的水分已經不多,要大幅度快速推動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還是需要技術革新的支持。
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主要有三股力量推動了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技術革新、政府補貼以及環保意識不斷強化。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政府補貼難以為繼,技術革新被認為是光伏產業商業模式轉型的核心所在,但幾乎所有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尚未看到能夠引發產業質變的技術出現。
誰是洗牌者
中國光伏制造企業的產能是全球需求的兩倍,兼并重組是唯一出路,洗牌者很可能是光伏行業之外的企業
對外出口遇阻,對內價格戰慘烈,中國光伏行業已陷入普遍的財務困境。
對中國的光伏企業來說,眼前的巨額虧損和資金鏈緊張,或許是比歐盟反傾銷更迫在眉睫的難關。近日,光伏中概股2012財年二季報相繼公布。數據顯示,主要光伏企業虧損額均加大:英利綠色能源虧損9019萬美元,同比增加255.21%;賽維LDK (NYSE:LDK)虧損2.21億美元,同比增加152.33%;天合光能虧損9210萬美元。尚德電力尚未出二季報,但預計二季度毛利率為負10%。
更嚴重的是,從中國光伏企業的現金流和償債能力來看,企業捱過行業寒冬的前景不容樂觀。截至2012年6月30日,賽維LDK有現金2.962億美元,短期借款則高達24.3億美元;天合光能現金6.6億美元,短期借款為7.34億美元;英利綠色能源有現金和限制性現金共8.8億美元,短期借款13億美元。尚未公布二季報的尚德電力,一季度末的現金為4.74億美元,短期借款為15.75億美元。各企業均有不小的財務缺口。而且除了天合光能,主要光伏企業的速動比率都低于1.0,尚德電力和賽維LDK更是低于0.5(速動比率是業內常用的一個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即速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比值。一般認為,速動比率在1左右是健康的)。
眾多券商對光伏企業的償債能力表示懷疑。國金證券(13.44,-0.01,-0.07%)甚至認為光伏行業目前處于底部洗牌期,不排除一線企業退出市場的可能性。尚德電力和賽維LDK壓力最大,其債券價格也大幅低于面值,企業有破產風險。
光伏企業已感受到了資本市場的冷遇。英利的一位高層人士向《財經》記者坦言,英利在股市上已基本喪失融資能力,政策性銀行如國開行目前尚能提供貸款,但未來如何不好說。
英利今年5月發行了15億元人民幣的中期票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壓力,但難以平衡商業銀行貸款停止的損失。“現在企業最需要有戰略眼光的銀行出手支持。銀行如果此時離開,或選擇觀望,企業就會很難受。”該高層人士表示。
盡管如此,一直以嚴格成本管理有別于其他光伏企業的英利總體情況尚可,尚未考慮用裁員降薪的手段來削減財務成本。
“找不到源頭活水,自然要靠減員增效。雖然英利不會降薪裁員,但我們從財務管理的角度非常理解那樣做的企業,這也是應對危機的一種辦法。”上述英利高層人士表示。
“那樣做”的企業名單已越來越長。
據媒體報道,尚德電力決定暫停無錫地區部分電池工廠的生產,這次電池產能調整涉及的員工約1500人。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承認公司將裁減大約200個管理崗位。而此前賽維LDK已宣布裁員5554人,裁員比例為22%。
記者在英利總部了解到,雖然英利宣稱不裁員降薪,也正在控制產量。英利原定2012年出貨量為2GW(200萬千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