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企業在歐盟委員會調查之前就已經處于微利狀態。整個光伏產業經過將近8年的高速發展后,已在去年由于過度競爭逐漸進入了虧損的狀態。反傾銷對中國光伏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在美國資本市場上,曾紅極一時的尚德、賽維等公司的股票早已開始慢慢地下跌,有的外資機構甚至給出“0元”的目標價。
現在,中國光伏產業外有雙反,內有過度競爭,如果想要渡過難關,就要經歷行業重新洗牌的過程。可這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有一些企業由于原來和地方政府、銀行的一些錯綜復雜的關系,會在破產的邊緣被特別保護起來。”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說。
所以,再拓寬新興市場的同時中國光伏企業還要兼顧歐洲和美國的市場,高紀凡認為,通過與歐美企業進行合資、合作等方式可以更快實現企業的目標。在他看來,每個企業都有自己最具核心競爭力的領域,通過合作的方式,可以與國外企業進行優勢互補。而面對中國如此巨大的待開發市場,國外企業必然會走進來,雖然目前大家在相互競爭,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為了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走合作化發展之路才是中國乃至世界光伏企業的出路。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所副所長李俊峰對此持相同的看法,“未來的光伏發展,我們必須走國際合作之路,這也是我國企業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路;‘獨霸武林’、‘笑傲江湖’我們目前做不到,唯有國內、國際、縱向和橫向的合作才能支撐光伏產業走下去。”實際上,之前的光伏產業已經再沿著國際合作的道路前進著,2009年,中國企業的產量占全球太陽能電池總產量的40%,中國95%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板都出口到歐美地區。但技術門檻最高、利潤回報最大的晶體硅制備、切片環節卻只有通過與歐美和日本的傳統七大廠商合作才能獲得。隨著國際光伏產業的進一步走低的預期,這些大廠商中很有可能會有企業愿意把技術拿來換市場。
2012年9月12日,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下簡稱《規劃》), 根據規劃,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250億千瓦時。其中,光伏電站裝機容量約占1000萬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約占1000萬千瓦,太陽能光熱發電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據估算,目前光伏電站建設成本約為每千瓦1萬元,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每千瓦約為1.5萬元。依此計算,要完成2015年目標,總投資需求約2500億元。
此外,《規劃》明確提出將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作為未來國內光伏市場應用的重要領域,并從體制和相關扶持政策上督促地方政府、電網和發電企業積極落實。而根據目前光伏行業出現的狀況和問題,《規劃》首次提出鼓勵企業以市場原則展開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支持重點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并嚴格制造業市場準入門坎。這不僅不說是在極端惡劣的行業境況下,光伏企業通過與國家政府溝通,獲得的最佳結果。
歐盟委員會的“大圖謀”
近些年來,美歐等發達國家通過“雙反調查”對中國多個產業實施了干預。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雙反將成為世界各國制約和反制他國行業發展的主要手段。
所謂“雙反”,是“反補貼稅”和“反傾銷稅”的統稱。其中反傾銷稅(Anti-dumping Duties),是指對傾銷商品所征收的進口附加稅。當進口國因外國傾銷某種產品致使國內產業受到損害時,進口國征收相當于出口國國內市場價格與傾銷價格之間差額的進口稅。目的在于抵制傾銷,保護國內產業。通常反傾銷稅由受損害產業有關當事人提出出口國進行傾銷的事實,請求本國政府機構再征。政府機構對該項產品價格狀況及產業受損害的事實與程度進行調查,確認出口國低價傾銷時,即征收反傾銷稅。政府機構認為必要時,在調查期間,還可先對該項商品進口暫時收取相當于稅額的保證金。如果調查結果傾銷屬實,即作為反傾銷稅予以征收;傾銷不成立時,反傾銷稅會予以退還。
與之相對,反補貼稅是指對進口商品使用的一種超過正常關稅的特殊關稅,目的在于為了抵消國外競爭者得到獎勵和補助產生的影響,從而保護進口國的制造商。對進口商品使用的一種超過正常關稅的特殊關稅。這種關稅是對那些得到其政府進口補貼的外國供應商具有的有利經濟條件作用的反應,反補貼稅的目的在于為了抵消國外競爭者得到獎勵和補助產生的影響,從而保護進口國的制造商。這種獎勵和補貼包括對外國制造商直接進行支付以刺激出口;對出口商品進行關稅減免,對出口項目提供低成本資金融通或類似的物質補助。
可以看出,歐盟委員會這次采用的是雙反中較嚴厲的反傾銷稅措施。通常,歐盟一般采取“超前征稅”的做法:例如歐盟最終裁定對某公司產品征收20%的反傾銷稅,則自該決定之日起一年內,對該產品一律征收20%的反傾銷稅,而不管該產品的出口價格實際上是否提高或降低。這種超前征收的稅額超過該進口產品的實際傾銷幅度應在當事方提供了有力證據,并提出退款要求后的12個月內作出決定,最長不得超過18個月,而且被批準退款應在90天內完成。
實際上,“高明”棋手往往看似漫不經心的布局,結果卻能一環套一環的把對弈者推至危險的境地,而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歐盟或正在針對中國轉型升級開始布局。
這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深研細究,歐盟委員會同意對中國光伏企業實施反傾銷調查耐人尋味。要知道,中國光伏企業和歐盟同業企業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商務部數據顯示,2010年底,我國出口晶硅組件價格為1.70美元/W;今年8月,晶硅組件出口價格已降至0.7美元/W,不到兩年時間產品降價幅度接近60%。由于物美價廉,在歐洲光伏電站建設項目中,中國產品占有一定份額。但與此同時,由于歐洲再生能源市場比較成熟,中國光伏企業每年都從歐洲進口大量生產終端產品的多晶硅、銀漿等原材料及制造設備。商務部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從歐盟國家進口的與光伏生產鏈有關的原材料和設備總額,累計已超過上百億美元,對歐洲光伏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而默克爾的訪華日期也同樣蹊蹺,8月30日至8月31日的行程安排和在華時默克爾對光伏反傾銷的態度讓中國企業充滿期望,這不由得讓人猜測,歐盟委員會和默克爾是不是在分黑紅臉來在中國身上獲取更大的利益。
而從太陽能發展的軌跡來看,光伏產業的“市場擴大——規模經濟效益降低成本——需求進一步擴大”的良性循環,是要靠高投資迅速形成生產能力,推動生產成本和價格快速降低來實現的。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石油危機前后替代能源和節能技術的命運變遷就不難理解,中國光伏行業為太陽能在化石能源價格大幅下跌前建立可持續的價格競爭力做出了怎樣的貢獻。正是由于中國企業的參與,世界光伏行業在美國發起“頁巖氣革命”之前把成本降了下來。據有關數據顯示:光伏組件產品價格從10年前的每瓦6美元降到目前的每瓦1美元,太陽能發電成本從每度1美元降到每度1元,多晶硅進口價格從2008年最高時節的接近300美元/公斤下跌到2012年6月的23.6美元/公斤。
目前,世界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