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勇編者按:作者鄭勇先生從事光伏行業多年,其萬字雄文《從綠電經濟時代的大視角,論我國光伏經濟的未來走向》,對光伏產業發展有著獨到解讀,本網授權刊載該文,為便于閱讀,特分拆為三篇文章連續刊發。關鍵詞:光伏經濟、移動新能源產業、綠電經濟在“去杠桿、去補貼和通貨緊縮”的大背景下,存量光伏電站補貼拖欠、新增規模指標凍結,
文/鄭勇
編者按:作者鄭勇先生從事光伏行業多年,其萬字雄文《從綠電經濟時代的大視角,論我國光伏經濟的未來走向》,對光伏產業發展有著獨到解讀,本網授權刊載該文,為便于閱讀,特分拆為三篇文章連續刊發。
關鍵詞:光伏經濟、移動新能源產業、綠電經濟
在“去杠桿、去補貼和通貨緊縮”的大背景下,存量光伏電站補貼拖欠、新增規模指標凍結,我國光伏行業“用增量化解存量”的傳統發展模式失效,光伏經濟何去何從?
只有認清形勢、正視困難、革故鼎新,充分發掘光伏能源作為可再生能源和綠色電力的獨特經濟價值,釋放光伏經濟的紅利并與全民分享,才能讓這個產業的明天更精彩。
短期內難以成為剛需能源
從傳統能源的角度看,光伏發電有著自身顯著的特點,優勢較為突出,劣勢同樣明顯。
其優勢在于,資源無窮無盡、分布廣泛,可與用能終端同步移動,系統裝機規模也是可大可小、任意靈便。劣勢則在于,靠天吃飯、能量密度低,在現有能源體系中競爭力較弱。
由于光照資源的不穩定性和不可控,光伏發電具有季節性、區域性和間歇性的特點,其電力生產帶有明顯的波動性和隨機性特征,在洪災、旱災、冰雹等極端天氣下,還存在顆料無收的風險。
同時,與火電、水電、核電乃至風電相比,光伏發電的單位規模產出相對偏弱,低能量密度的特點決定了其規模效益需要密集的資本和土地空間作為支撐,會受到來自土地、環境、空間、消納等方面的深層次約束。
加之成本偏高,造成光伏發電的競爭力明顯較弱,短期內還難以像火電、汽油那樣成為供應民生的剛需能源。
作者:鄭勇 來源:太陽能發電網
責任編輯:admin
太陽能發電網|m.www-944427.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