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陸續有人報料,稱廣西興安縣太陽能光伏產業園里的公司停產日子多,生產日子少,每逢有領導視察,附近農村地臨時工就會被叫來穿上工作服,“很正規的裝模作樣的在那里生產,經常裝我們都裝得很像了!(11月27日《中國企業報》)
一家工廠沒有培養出技能工人,倒培養出了“表演藝術家”,這實在夠荒唐。更荒唐的是,這些靠雇“演員”生存的企業,不但能一直把這場戲演下去,竟然還能夠大肆征地,獲得政府的扶植。
這樣的鬧劇看上去是自欺欺人,但它之所以能夠存在還是因為有市場。當然,這并非是指市場對于光伏產業的需求,而是領導們追求政績的需求。如果當地領導能按市場規律做事,不越位,不虛榮,那還表演給誰看呢?說來說去,還是領導喜歡看大片,村民就只好變“影帝”。
對于個別領導來講,打造“太陽能光伏之都”的美名確實很誘人,以至于真假都不重要了,當地甚至還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表揚,夸贊興安縣“‘無中生有’搞起了光伏產業城”。如今真相大白,這句話更加顯得具有諷刺意味。
一些部門習慣了強勢插手經濟事務,忽視了尊重市場規律,以為有了政府扶植,就一切都不成問題了。事實上,正是地方一些領導,在經濟規律面前缺乏最基本的自重,又急于求成的心態,導演了這一出出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