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國光伏業界的擴產消息不絕于耳。
據《證券日報》記者粗略梳理,僅僅在上游,保利協鑫宣稱其于新疆建設的總產能為6萬噸的多晶硅生產基地,將在2018年完成前兩期4萬噸的投產;幾乎同時,通威股份表示,其規劃的包頭5萬噸以及樂山5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也將在2018年各完成一期投產,合計達到產能5萬噸;而在此之前,由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的哥哥——劉永行掌舵的東方希望對外宣布了其12萬噸多晶硅項目規劃,根據相關消息,該項目一期3萬噸投產也將在2018年實現。
在硅片環節,2018年1月20日,2017年的A股光伏板塊“盈利王”、全球最大單晶硅制造商隆基股份發布《單晶硅片業務三年(2018年-2020年)戰略規劃》顯示,隆基股份要在2017年底單晶硅片產能15GW的基礎上,力爭在2018年將產能提升至28GW;中環股份則表示將在2018年底,實現太陽能級單晶硅材料合計產能23GW;同時,保利協鑫2017年財報顯示,其硅片產量在去年實現了38%的增長,達到24GW,繼續位列全球第一。
或許正是密集發布的擴產消息,令各界再度對中國光伏可能存在的“產能過剩”表達了擔憂,甚至,在不久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都公開表示,“我們要特別警惕產業過熱問題”,“我們非常不愿意2011年左右的時候光伏制造業過剩的情況再次發生。”
不過,在業內外擔憂情緒蔓延的另一面,《證券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也聽到了別樣的聲音,諸如“光伏產業經歷過2010年-2011年的‘寒冬’,因此不會有誰的擴產計劃是盲目的”;“光伏產業基于其并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特點,保持一定的供大于求,對技術迭代以及平價上網都是好事兒”;“對絕大多數光伏制造企業,特別是第一梯隊企業而言,擴產是保持競爭力以及攤薄成本的捷徑。”
支持基于技術迭代的理性擴產
2011年,美國率先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發起“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掀起了針對中國光伏業的首輪攻擊。將彼時幾乎是為歐美市場量身訂制的中國光伏產業逼入了“寒冬”。
2013年,堪稱中國光伏“黃埔軍校”的無錫尚德的轟然倒塌。直至今日,業界不少觀點仍然認為“尚德破產重整事件”源于擴產,并視其為中國光伏“寒冬”之縮影,以及業界永遠的警鐘。
事實上,如今仍然屹立不倒的絕大多數光伏企業都經歷了那場“寒冬”,擴產可能引發的種種問題,他們恐怕比誰都清楚。
那么,如今又一輪擴產熱的襲來,究竟基于怎樣的邏輯呢?資深光伏行業研究員、北京先見能源咨詢有限公司技術標準部副總經理王淑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表述似乎頗具看點。
首先,王淑娟鮮明地表達了“支持擴產,但不支持大規模擴產”的觀點。她同時表示,“企業如果不上新產能,產品就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就會被淘汰,并且企業都希望通過擴產能來攤低成本。”
“光伏行業是一個高技術行業,技術迭代特別快。之前,我做了一個調研,企業從硅片到組件,全產業鏈,生產1GW組件大概需要多少生產人員、銷售人員、管理人員,有的企業是8000多人,有的則是2000多人,有的企業是500人,根本的區別在于一個是老產能,一個是全新的產能。”王淑娟舉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