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生態環境部發布公告稱,《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將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并印發配套的配額分配方案和重點排放單位名單。該文件的落地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式投入運行。此舉充分體現了中國應對氣候環境的行動力,表明了中國應對氣候環境問題的決心。多領域轉型升級“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是實現低成本碳減排
新年伊始,生態環境部發布公告稱,《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將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并印發配套的配額分配方案和重點排放單位名單。該文件的落地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式投入運行。此舉充分體現了中國應對氣候環境的行動力,表明了中國應對氣候環境問題的決心。
多領域轉型升級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是實現低成本碳減排的關鍵。”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建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盟和美國碳市場的實踐已經表明,碳排放交易體系是低成本減少碳排放的最有效工具之一。短期來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通過為碳排放設定價格,增加了低效率企業的成本,為高效清潔企業提供了激勵機制。長期來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會影響未來的投資方向,讓長期的投資更傾向于清潔低碳,最終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全國碳市場在進一步促進減排和降低相關成本的同時,將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碳價信號,為整個社會的低碳轉型奠定堅實的基礎。全國碳市場還將成為助力中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承諾的有效抓手。
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需要全面實現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畢馬威中國商業報告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服務主管合伙人朱文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需要重點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實現電力系統、交通、建筑和工業生產領域發展模式的全面革新。他認為,能源的直接產出形式將由化石能源的燃料轉為以電力為主。能源低碳轉型意味著用能側也要實現全面電氣化,這將導致終端用能方式的巨大變革。
朱文偉表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不僅涉及電力低碳轉型,也涵蓋了經濟、社會等各個層面的低碳轉型,經過多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向有利于低碳發展的方向和模式過渡;新能源汽車、低碳交通、低碳工業、低碳城市、低碳產業園區、低碳建筑、低碳農業等方面都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作為改變農業、林業、草地等生產方式和保護方式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也將得到發展,使碳中和的“增加碳匯”發揮更大作用。
多維度融合發展
在朱文偉看來,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要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各行各業需要審視目前的碳排放情況,作出相應的規劃并努力實施,著手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朱文偉認為,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第一,數字化,加大產業結構轉型的強度和力度,以數字化來推進低碳化;第二,循環經濟,充分節約源頭的資源使用,從而減少污染物和碳排放;第三,調整能源體系,做好能源替代,建設近零排放的能源體系;第四,通過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在農業、林業、草原、濕地等系統尋求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通過植被的吸收二氧化碳功能助力實現碳排放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
“綠色環保產業和綠色金融是緊密聯系的命運共同體,互相支持、互相促進。”朱文偉告訴記者,面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產業發展歷史機遇,節能環保企業與綠色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強合作,將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綠色金融作為金融業與綠色產業的橋梁,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形式。近年來,綠色金融業務蓬勃發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等多個部門發布了綠色金融相關政策,對規范和引導綠色金融可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朱文偉向記者指出,相對于龐大的綠色市場,目前綠色金融還有一定的不足。針對中小型環保企業、節能服務企業的綠色金融產品較少,還難以適應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增長的需求。發揮好綠色金融的支持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政策標準,加大金融產品和業務創新,完善金融機構激勵約束機制,在支持綠色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綠色金融的支持作用不斷完善后,將會對促進綠色環保產業蓬勃發展起到強大的助推作用,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方面的期望目標將更容易實現。
作者:陳姝含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