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下稱《規劃》),為截至2025年我國現代能源體系的建設劃定了明確目標。
《規劃》指出,為實現能源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的發展目標。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計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
今年3月份,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下稱《規劃》),為截至2025年我國現代能源體系的建設劃定了明確目標。
《規劃》指出,為實現能源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的發展目標。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計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30%左右。
然而,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背后,離不開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實施。因此,《規劃》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截至4月6日,全國多個省份公布了“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具體提出了當地的風電、光伏發展目標。根據記者統計,25個省份確定了風電、光伏合計新增裝機目標,累計近580GW。其中,20個省份的風電、光伏具體新增裝機目標有跡可循。
多地實施風光“倍增計劃”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截至4月6日的統計情況,25個省份公布的“十四五”期間新增風電、光伏裝機目標合計為579.37GW。而考慮到仍有部分省份尚未完全明確增量,實際數據還將大大超過這一統計數據。記者發現,已有20個省份具體的風電、光伏新增裝機目標浮現可見。這其中,可統計出的風電新增裝機量為200.8GW,光伏新增裝機量為252.9GW。
具體而言,在風電方面,共有8個省份“十四五”期間新增裝機量超過10GW,內蒙古、廣西、河北新增規模居前;在光伏方面,10個省份“十四五”期間新增裝機量超過10GW,山東、內蒙古、河北新增規模居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已發布“十四五”新能源裝機規劃的省份中,多個地方力爭在這一期間實現風電、光伏裝機量的倍增。這其中,內蒙古、河北的新增量較為龐大。
3月3日,內蒙古能源局印發《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該文件提出,到2025年,該地區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燃煤火電裝機規模,新能源發電量占自治區總發電量比重超過35%,風電累計裝機規模達89GW,光伏累計裝機規模達45GW。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內蒙古風電累計裝機并網37.85GW,光伏累計裝機并網12.38GW。據此可測算,“十四五”期間,內蒙古風電、光伏新增裝機量分別達51.15GW、32.62GW。
國家能源基地、風電和光伏分布式發展將成為內蒙古實現風電光伏新增裝機的主要驅動力。這其中,該地區將于“十四五”期間,在邊境沿線、戈壁荒漠規劃布局風電基地20GW、光伏治沙基地規劃規模20GW、光伏礦區生態修復基地規劃規模5GW。
內蒙古將風電和光伏的分布式項目發展作為“十四五”期間的重點增量領域。前述文件提出,到2025年,多措并舉累計建成分散式風電項目4GW,累計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約6GW。
內蒙古憑借豐富的風力資源,將能源結構轉型的重任向風電傾斜。事實上,更多的省份在“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裝機體量中,給予了光伏項目更多的分量。
河北在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該省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43GW、54GW。根據河北省發改委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該省新能源并網裝機總規模47.61GW,其中,風電并網裝機22.74GW,光伏發電并網裝機21.90GW。
在“十三五”期末,河北的光伏裝機量低于風電。但按照上述發展目標,“十四五”期間,該省光伏裝機量將展現出更大的動力。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計算,到2025年,河北省風電、光伏新增裝機量將分別為20.26GW、31.82GW。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五”規劃中,河北明確加快建設冀北清潔能源基地,以推進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為契機,重點建設張承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和張家口、承德、唐山、滄州、沿太行山區光伏發電應用基地。
巨大增量考驗消納能力
作為最新印發“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的省份,北京市在其4月1日發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中提出,在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開發規模的同時,也要提升綠電消納水平。
受制于地理和資源因素的影響,盡管北京在“十四五”期間風電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并不大——風電新增0.11GW、光伏新增1.9GW,但該市對于消納問題亦是異常重視。
規劃文件指出,到2025年,本市形成千萬千瓦級的應急備用和調峰能力,電力應急資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同時,文件也表示,實現區域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開展區域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試點,不斷擴大區域內綠電供需雙方交易規模,持續提高跨區域綠電消納水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新能源裝機規模更為龐大的省份,有關消納目標的規劃更是不可回避。
內蒙古提出,到2025年,該區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權重將由2020年的20.1%,提升至35%。其具體做法包括,加快建設抽水蓄能、太陽能熱發電、新型儲能等存儲調節設施,有效提升電力系統綜合調節能力,加強可再生能源發電就近就網就負荷消納,有序推動外送消納。
這其中,在充分提升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水平方面,內蒙古表示將加快配套電網建設,提升系統調節能力。
在能源大省山東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該省明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90GW以上,較2020年基本翻一番。其中,風電25GW萬千瓦,光伏發電57GW以上。
相較于截至2020年已經形成的裝機規模,“十四五”期間,山東省新增風電、光伏裝機量分別為7GW、34GW。由此可見,光伏將成為該省提高新能源裝機規模的最大助力。
而面對具有間歇性的風電、光伏發電的上網,山東省也是提出了多種舉措,提高消納能力。例如,該省將通過強化配套電網建設、推動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和儲能建設等,補齊系統調峰能力短板,結合需求側響應、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等手段,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健全完善獎懲機制,壓實自備機組調峰和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以現代信息通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依托,充分發揮電網平臺樞紐作用,調動負荷側調節響應能力,提高用戶參與調峰的積極性;探索培育“風光發電+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模式,推進氫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電網調峰等場景應用等。
實際上,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能源機構轉型過程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而為了實現電力系統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進,各種推進消納的舉措必須齊頭并進。由此帶動的儲能、氫能以及特高壓和配電網改造等配套措施的實施,將為未來風光發電消納占比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曹恩惠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