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爾世界杯正愈演愈烈,雖然比賽中少了中國隊,但賽場內外卻充滿了中國元素。除了中國裁判、中國贊助商、中國大熊貓,還有就是卡塔爾新建的800MW的光伏電站。
這不僅是卡塔爾*個太陽能發電廠,更是迄今為止全球第三大單體光伏發電站。這個項目的承建方是中國電建,用的是中國企業陽光電源的逆變器,以及中國企業隆基的雙
卡塔爾世界杯正愈演愈烈,雖然比賽中少了中國隊,但賽場內外卻充滿了中國元素。除了中國裁判、中國贊助商、中國大熊貓,還有就是卡塔爾新建的800MW的光伏電站。
這不僅是卡塔爾*個太陽能發電廠,更是迄今為止全球第三大單體光伏發電站。這個項目的承建方是中國電建,用的是中國企業陽光電源的逆變器,以及中國企業隆基的雙面組件。
在光伏產業鏈中,電站的運營總是充滿波折,就像我們上一篇文章所說,“想說愛你不容易”。然而,順著產業鏈向上,到了組件這個環節時,我們會發現,雖然中國光伏組件公司,已經全球*,而且前十有七八家。但組件行業,卻反而也是“兩頭受氣”。
一方面,對下游電站而言,當組件價格上漲、導致電站運營收益率過低時,電站方可以選擇延緩甚至放棄項目。尤其當運營方是國企、央企時,一旦項目敲定,組件企業想漲價是基本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和上游的電池片、硅片企業相比,組件行業相對更加分散,技術含量較低,硅片時常也會供應不求,籠統地說,組件向上也缺乏話語權。
那么,這樣一個看起來“兩頭受氣”的領域,是如何發展、一步步做大,又如何破局、走向遠方呢?
01、淘汰,從上而來
組件,簡單來講,就是買來電池片、邊框、膠等材料,封裝起來。而這個行業的早期發展,可以用一組數據來說明:
2002年中國勞動力工資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2.1%、日本的3.4%、新加坡的4.3%、韓國的7.8%、馬來西亞的19.2%。
依托廉價的勞動力優勢,組件這個加工行業,在國內迅速開花。2009年時,從事硅和硅片生產的廠家超過100家,從事電池生產的企業約50家,而有能力及具備生產線進行封裝生產組件的企業則有200余家。
而在這其中,能夠生產電池片的組件企業,競爭優勢顯著。比如無錫尚德先有了電池片、后拓展組件業務,成為行業龍頭。
組件行業的*次淘汰,導火索并不是行業內,而是上游“硅料”。
在2005-2007年之間,硅料緊缺,價格飆漲,也是“擁硅為王”。許多組件、電池片公司看著心癢、躍躍欲試。
無錫尚德和海外硅料公司MEMC簽署了2006-2016年的長單協議,在硅料漲價的過程中,公司的采購價一度只有市場價的1/3。依靠著采購優勢,迅速擴張,2008年成為全球產能*的組件企業。2007年,天合光能也決定在連云港投資10億美金,建設萬噸級多晶硅項目。
不巧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歐洲光伏市場收縮,硅料價格暴跌。無錫尚德的長單協議,反而成了累贅。最終賠付對方2億多美元結束了訂單。但也因此蒙受損失,導致公司不得已在2013年破產重組。
伴隨無錫尚德離開組件市場的企業還有很多,組件企業睜眼閉眼都在虧錢。在2009年末,組件企業存活數量也從去年的400家,驟降到了50家左右。
而天合光能的高紀凡,則通過一些調研了解到多晶硅產能已經達到當時需求的三倍以上時,便果斷終止了多晶硅的項目,躲過了一劫。而通過多方組織的談判,也保住了歐洲市場。就在無錫尚德破產的第二年,天合光能組件銷量登頂全球*。或許,這也促進了日后天合光能“佛系”的經營風格。
一念天地、一念生死。在上游硅料的劇烈波動中,組件領域完成了一次淘汰。
02、技術,攪動格局
就像許多行業一樣,品牌對于組件行業也是重要的。
尤其光伏電站的運營周期一般是25年左右,組件的質量決定了運營效率。因此,當銀行給電站項目放貸款的時候,也會更加看重組件品牌。海外渠道的建立,也非常重要。
比如破產重組后的尚德、英利等品牌,并非銷聲匿跡,如今依然可以憑借早先積累的客戶渠道頑強的生存。
回顧來看,組件行業的格局逐步穩固,前十名偶然會有變動,但大盤子變化不大。而兩次較大變動,則是源于“技術驅動”。技術的來源,并非是組件行業本身,而是在于硅片、電池片等上游技術。
*次技術驅動,主角是以薄膜電池為主的漢能。
2011年起歐美發起的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主要目標是硅基電池。因此,漢能的薄膜電池成功躲過風波,股價大漲、新晉首富。不過,漢能產品雖然熱銷,但卻并未在歐洲市場大行風靡,反而陷入關聯交易疑云。直到第二次技術驅動來臨,薄膜電池只能落土塵埃。
第二次技術驅動,主角是以單晶硅片技術為主的隆基。
隆基股份在硅片領域推動了多晶硅片轉向單晶硅片,與此同時,基于單晶硅片的PERC電池也開始取代BSF電池。
原本隆基業務只是在硅片領域,但由于單晶硅技術得不到下游的認可,沒辦法,隆基只能在2014年自己收購了樂葉公司,從事電池片以及組件業務。自己的糧、自己先吃。幸運的是,政策送來“助攻”。
2015年,國家啟動“領跑者計劃”,對光伏組件的轉化效率提出要求,單晶組件的高效優勢凸顯。下游電站企業為了在“領跑者”基地項目投標時拿到滿分,紛紛選擇單晶技術路線,單晶組件裝機量占到整個“領跑者”基地的85%,單晶組件一度供不應求。
隨著單晶硅片效率被市場認可,隆基組件業務也開始突飛猛進。2017年進入前十軍團,不斷高歌猛進。
全球組件市場格局變化;數據來源:券商研報
如今,組件領域又面臨著第三次技術驅動的窗口:硅片領域面臨著182mm 和210mm尺寸之爭,電池片也面臨著Topcon、HJT、IBC等路線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是市占率的更迭。
也難怪說,雖然組件領域自身沒太多技術變革的精彩故事,但卻被行業技術的變化制造了一場場“事故”。
作者:潘演演、董指導 來源:遠川科技評論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