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指出,“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要實現高質量躍升發展。光伏作為資源儲量大、建設場址靈活、經濟性好的發電資源,將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主力能源、碳中和的浪潮下能源變革的主力軍。
過去十年,在光伏產業的共同努力下,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光伏平價”時代提前到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指出,“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要實現高質量躍升發展。光伏作為資源儲量大、建設場址靈活、經濟性好的發電資源,將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主力能源、碳中和的浪潮下能源變革的主力軍。
過去十年,在光伏產業的共同努力下,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光伏平價”時代提前到來,光伏發電的經濟性與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然而,光伏裝機高速增長的同時,其發電的不穩定性、儲能技術瓶頸、光伏發電消納問題、和對原有能源格局的沖擊仍是其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方面,光伏應用端發電“看天吃飯”問題亟待解決;另一方面,站在風口之上的光伏行業有大量資本涌入,賽道跨界者陸續涌現,并在產業鏈各環節展開了新一輪布局。什么樣的企業才最有競爭力、穿越周期,從而贏得未來?
與電力行業通力協作實現能源轉型“軟著陸”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需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光伏行業被視為能源轉型的主力軍,其自身也面臨著“先立后破”的重大課題。
光伏行業自身如何實現“先立后破”“穩中求進”還要保障維護能源安全?業內企業負責人表示,為了保證整個能源系統的穩定、安全可靠,必須憑借新技術以及新機制,與電力行業通力協作實現能源轉型“軟著陸”。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高紀凡在2022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表示,中國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中國5%的沙漠戈壁荒地鋪上光伏組件就足以滿足全國的能源電力需求。
從全國范圍內來看,我國每年新增電力需求量約4000億千瓦時,如果新增60GW的風電、200GW的光伏發電和適量的水電、核電裝機,是可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用電需求的。應該推進以新能源為主要增量的政策機制和產業環境,盡最大努力加快新能源的發展,讓新增的新能源可以大部分滿足新增電力的需求,確保能源供應,這是“立”。之后,再逐步過渡到每年新能源增量超過當年全社會新增電力需求量,在確保電力能源供應的情況下逐步減少火電,這是“破”。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國家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風電光伏大基地建設號角吹響,地方政府積極招商引資,光伏企業陸續到西北、西南地區擴產布局。“以前制造業集中在人才密集、資金充足的東南沿海地區,未來可能要西遷,大部分生產基地會在西北、西南地區,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態勢則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錢晶分析。
光伏發電要“看天吃飯”,有陽光照射才能發電,到了夜晚則無法提供電力。對此,高紀凡提醒,當前光伏發電應重視兩個方向:一是如何在光伏發電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保持電網的平衡穩定,大力發展儲能和加快推進火電靈活性調節是關鍵;二是如何消納西部“沙戈荒”新增光伏裝機的發電量,加快西電東送的特高壓項目建設和促進產業向新能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轉移都非常重要。
業內人士指出,光伏發電要實現在未來擔當“主力電源”,發展道路上遇到的最大瓶頸不是硅資源,而是儲能。
光伏要大規模“立”起來,儲能扮演著關鍵角色。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光春表示,要解決光伏發電的波動性問題,必須通過儲能技術。“光伏行業所用的原材料硅在地球上十分豐富,不存在硅資源的瓶頸限制,應用端必須要把儲能跟上,這既需要儲能技術的發展,也需要光伏行業與電力行業打好配合。”
行業周期依舊,產業鏈風險仍存
光伏行業已市場化發展近二十年,在“雙碳”提出的近年來增長速度與規模超出預期。在資本加持下,新老玩家擴產迅猛,光伏賽道跨界者陸續涌現。
然而業內公認的是,光伏行業的發展具有周期性,張光春指出,即使某些環節短期存在炒作和暴利現象,行業完全能夠自我調節、自我平衡。
過去幾年,因為能耗較高,各地均嚴控多晶硅生產項目的審批和上馬,導致供給量增速跟不上下游需求量的增速,造成硅料價格大漲,上游企業紛紛開始了擴產節奏,新入局的“玩家”也開始布局新建產能。
高紀凡對此點評:“現在光伏行業里分為三類企業。一類是之前就在行業中的老玩家,一類是原本在光伏產業鏈或者輔材行業的新玩家,還有一類是此前和光伏完全沒有關系、比新玩家更新的新興玩家。”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咨詢專家呂錦標列出一組數據,2021年多晶硅料產量不過50.5萬噸,但2022年1-11月全國多晶硅料產量達到71.4萬噸,全年預計超過81萬噸。加上進口量,90萬噸硅料可滿足350GW組件用料。隨著2023年產能翻番,保守預計全年產量超過146萬噸,加上進口硅料,可滿足600GW組件用料。
上游供給迅速擴張,但下游市場的應用落地速度并沒有這么快。隨著多晶硅料供給的充裕,產業鏈供不應求的局面將會逐步扭轉,這對新老玩家都將是一道考驗。
高紀凡指出,被資本市場過度裹挾,可能短期內會嘗到甜頭,但長期而言風險很大。光伏產業本質是要實現持續發展,因此保持持續的競爭力才是關鍵。“所有的新技術,老玩家們都有所積累和大量的投入。老玩家們從十幾年的經驗中學到了:擴產是要有節奏的。兩三年供不應求,特別是上游的硅料環節,但一個周期結束了,進入一個新的周期,要面臨新一輪的調整,能夠穿越周期而不是趕熱度的人才能真正走向未來。”
曹仁賢也表示,光伏行業的發展具有周期性,大概3年一個小周期,5—6年一個大周期。目前光伏行業處于迅速發展的階段,但行業存在一個問題,產業鏈發展并不平衡。
對此,曹仁賢對行業發出警示:“資本大量進入行業,但資本是逐利的。建議企業不要過度營銷,過度營銷反而會給經營帶來傷害,可能市場自然增長是30%,結果產業鏈投資增長了100%、200%,這些資金可能有三分之一都要被貶掉了。”
“贏家通吃”的技術創新要看性價比
進入一個新的周期時,必然要開啟新一輪的調整,這時誰最有競爭力誰就能贏得未來。
面對新玩家入局,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錢晶表示“老玩家不必焦慮”。她解釋,玩家多一些總比產業寂寞要好。因為一個產業在供不應求時少有創新涌現,生產什么市場都會吸納,只有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才會激勵企業創新。
此外,光伏制造具有一定門檻,一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到生產線的批量產品,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在外部環境條件下經受幾十年的考驗,并不是只要有資本就能成功。此外,對光伏產業來說,不論哪種技術路線,核心競爭力還是要看性價比。
“即便新玩家生產出了合格、高質量、高效率的產品,業主也很難立即相信新產品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張光春說,“這也是老玩家的優勢所在。”
不管是穩重清醒的老玩家,還是摩拳擦掌的新玩家,有沒有“贏家通吃”的技術突破?
楊伯川稱,光伏新能源的核心邏輯是探索替代傳統能源的有效方式,以實現更低的度電成本和碳排放量。在以上兩條主線并行下,n型異質結技術目前是這兩方面的最佳連接點。
異質結具有多方面發電優勢,可通過高發電量稀釋實現更低度電成本。最重要的是在降低光伏組件碳排放方面擁有獨特優勢,在生產環節中,與碳足跡相關的50%主導因素在硅片厚度上,而異質結的超低溫工藝、對稱式結構可以實現更薄硅片厚度,大幅優化傳統光伏產品碳足跡,在全球碳中和大趨勢下,更符合未來低碳發展要求。
有新玩家進來,肯定會有一部分人出局,曹仁賢建議,“局中人”要加強自身的經營管理與創新能力。“光伏行業先立后破的核心還是自身做好創新工作,做好技術和產品的迭代工作。”
作者:齊琛冏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