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光伏裝機規模持續攀升,退役組件回收市場蓄勢崛起。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2024年會暨第六屆光伏設備回收和循環利用技術論壇上獲悉,在政策支持和行業企業共同努力下,光伏回收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目前有少數企業已完成機構融資,市場上還出現了萬噸級組件回收處理產線。
盡管光伏回收產業展現出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但由于大規模退役期尚未到來,該市場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目前,我國的光伏回收產業仍面臨政策體系不健全、責任主體不清、廢棄組件獲取困難、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產品可回收性設計要求亟待完善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關系著光伏綠色產業鏈能否順利打通“最后一公里”。
萬噸級組件回收處理產線浮現
按照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的預測結果,中國在常規退役情境下,2030年、2040年及2050年光伏累計退役量將分別達到100萬噸、1200萬噸、5500萬噸;提早退役情境下,將分別達到400萬噸、2300萬噸及6600萬噸。這也預示著未來幾年光伏回收產業有望形成真正的藍海。
2023年被稱為光伏回收產業“元年”。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回收及資源化技術不斷提升,相關回收企業紛紛涌現。
2023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首次對我國風電、光伏領域退役設備循環利用工作做出全面、系統部署,為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副主任、國家電投光伏(儲能)產業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龐秀嵐表示,政策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將加速布局廢棄光伏組件回收和再利用循環體系,光伏回收產業將迎來規范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布局光伏回收業務,并投身于產線的建設。目前該市場的主流企業包括國家電投、晶科能源、英利集團、瑞賽環保、晶環嘉遠、長沙礦冶研究院等。
“公司依托自主研發的GST綠色組件分離法技術,已可以完成6N級硅料的生產,并在安徽鳳陽完成了萬噸級組件量產回收產線的建設,同時還在考慮去海外投資建廠。”晶環嘉遠總裁、聯合創始人彭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剛完成了A輪融資,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
經濟性是光伏回收產業繞不開的問題。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秘書長呂芳表示:“很多人都很關心經濟性的問題,經濟賬是否算得過來,是否需要補貼,補貼從何來,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索。”
《2023年中國光伏回收和循環利用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光伏組件回收利用市場啟動之初,經濟效益仍低。同時,《白皮書》也提供了一個總投資為4000萬元,處理量為6000噸退役光伏組件回收產線建設的項目案例,項目服務年限10年,基建1年。項目達產年可實現利潤總額400萬元、凈利潤300萬元,稅收投資內部收益率8%。包括建設期在內投資期為8年,具有一定經濟效益。
彭賽認為,未來光伏組件回收的經濟性不會是一個問題。“這一行業并沒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美,肯定也不是能很賺錢。”
主體責任有待進一步明確
目前,整個光伏回收鏈條包括退役光伏組件的收集(上游)、處理(中游)和回用(下游)三個環節。
張勝廣是長沙礦冶研究院智能裝備研究所所長,該院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投入退役光伏組件回收技術和裝備研究,并與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完成了組件回收原理機、試驗機的研發,實現了工藝貫通,建成了年處理30MW退役組件回收的示范線。
關于光伏回收產業的難點,張勝廣向記者表示:“首先,目前尚無明確誰來做組件回收的事情;其次,要真正產生效益必須是規模化生產,現在退役組件的回收渠道是一個難點;再者,回收技術成本需要足夠低,包括裝備成本要足夠低,同時必須要考慮到環保成本。”
同時,《白皮書》也指出了責任主體不清的問題。發電企業、設備制造企業、回收利用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之間未形成清晰的責任劃分和有效的合作機制,回收利用產業鏈運行不暢,退役設備大量滯留在電站業主方和貿易商,資源回收企業無法獲得充足的原料,資源配置效率低,亟待從責任體系建設與模式創新上探索。
彭賽表示:“希望行業越來越規范,壓實責任主體。比如,退役組件要流向專業且有資質的市場主體,避免隨意丟棄、暴力拆解等現象出現,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同時,他建議像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一樣出臺政策,建立光伏回收的白名單制度。
張勝廣也建議,光伏回收行業設立白名單制度,設置準入門檻。同時,規范回收渠道,讓有能力做好組件回收的企業可以較容易地獲得資源。
一個新興產業從發展初期走向成熟,需要不斷完善政策,掃除發展障礙。針對上述問題,《指導意見》已經制定了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到2025年,集中式風電場、光伏發電站退役設備處理責任機制基本建立,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相關標準規范進一步完善,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張勝廣向相關組件回收企業建議:“第一,深入了解產品。將廢舊光伏組件從產生到再利用的全產業鏈產品搞清楚、弄明白,結合企業稟賦,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第二,深耕核心技術。在所從事的行業中,核心技術的研發是決定業務開展主動權的重要因素,相信對于光伏組件回收行業來說也是一樣的。第三,深化渠道覆蓋。對于回收行業來說,相通的點就是貨從哪里來的問題。做好渠道布局,以及做好與客戶和供應商的合作模式,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尤為重要。”
從產品設計源頭出發
值得一提的是,實現整個光伏產業鏈的綠色化,除了在光伏組件回收端發力,光伏產品設計端——產品可回收性設計也越發受到行業重視。
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指出,在產品設計環節,既保證產品的高質量標準,又能有效降低未來回收的技術難度、資源浪費以及環境污染,是光伏行業面臨的又一個挑戰。
據了解,目前歐盟、美國和中國都在抓緊制定光伏產品的可回收性設計規范。2021年,國際能源署PVPS Task12可持續性工作組發布《光伏組件可回收性設計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從光伏產品的信息溯源、非污染金屬材料選擇和使用、封裝材料及方式的選擇、不可逆粘接的減少、不含氟背板的使用等多方面對產品的可回收性設計提出建議。
比如,含氟背板的回收一直是行業難題。呂芳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90%的光伏組件背板是含氟背板,不能燒、埋,否則會帶來不可逆的環境污染,對人體也有重大危害。”《指南》提到,必須避免在光伏組件中使用含氟聚合物,建議使用其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或者生物基材料作為替代品。另外,建議所有的光伏組件使用材料都必須貼上標簽,告知用戶和回收相關的處理方式和環境風險。
在《指南》的基礎上,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也形成了《中國光伏組件可回收性設計指南建議》(以下簡稱“《指南建議》”),分別從光伏電池、玻璃、邊框、背板、膠膜、硅膠、組件及物流包裝等方面對產品的可回收性設計提出建議,并提出了新的“三無”建議,即“無鉛、無氟、無肟”。
比如,光伏有機硅膠是光伏組件核心封裝材料之一,主要分為脫醇型和脫肟型。上海亥博膠粘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許俊告訴記者,現階段脫肟型硅膠是市場上的主流產品,但是脫肟型硅膠應用于組件生產過程,通過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固化,同時釋放丁酮肟等肟類物質,對環境與健康(致癌)的危害巨大。一般情況下,在光伏組件車間能聞到釋放的丁酮肟,充滿刺激性氣味。
《指南建議》指出,2021年12月,歐盟在其官方公報上發布(EU)2021/2204法規,更新REACH法規附錄XVII中的CMR(致癌、致畸或生殖毒性)物質清單,將丁酮肟納入其中。目前,國內部分企業正嘗試使用更加綠色的脫醇硅膠材料進行代替。
許俊還向記者表示:“目前國家對丁酮肟這種量大且危害大的揮發物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管控,有待進一步完善。”
呂芳表示:“光伏產品的可回收性設計需要相關企業兼顧平衡光伏組件的可靠性、經濟性和可回收性,做到并不容易。但是,未來我們光伏產業也要使用‘三無’產品,即使用無鉛焊帶、無氟背板、無肟硅膠。”
作者:張英英 吳可仲 來源: 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