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9日就《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下稱《規范條件》)和《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下稱《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
記者發現,新版《規范條件》在新建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光伏產品技術指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業內人士認為,這有望緩解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引領龍頭企業穿越周期。
《規范條件》中提到,在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及規劃確定或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的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及生態保護紅線,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禁止建設工業企業的區域不得建設光伏制造項目。上述區域內的現有企業應按照法律法規要求拆除關閉,或嚴格控制規模、逐步遷出。生態保護紅線內零星分布的已有光伏設施嚴禁擴大現有規模與范圍,項目到期后由建設單位負責做好生態修復。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
業內專家認為,當產能出清、行業完成優勝劣汰之時,光伏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提高至30%
新版《規范條件》主要有六方面修訂,一是繼續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避免低水平重復擴張;二是提高部分技術指標要求;三是加強質量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四是引導提升綠色發展水平;五是鼓勵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六是加強規范名單的動態管理。
在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方面,《規范條件》要求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
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對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要求是20%。
記者了解到,《規范條件》自2013年發布以來,根據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先后于2015年、2018年、2021年進行了3次修訂。截至2023年年底,已累計公告十二批共329家、撤銷七批共120家光伏行業規范企業名單,名單涵蓋光伏制造業主要環節60%以上骨干企業,并被應用單位、電站企業、金融機構及有關方面等廣泛應用,有效促進了行業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
存量和新增光伏制造企業及項目產品的技術指標全面提高
《規范條件》還在技術指標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于現有的光伏制造企業及項目產品,《規范條件》要求,多晶硅電池、P型單晶硅電池和N型單晶硅電池(雙面電池按正面效率計算)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21.4%、23.2%和25%;多晶硅組件、P型單晶硅組件和N型單晶硅組件(雙面組件按正面效率計算)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9.4%、21.2%和22.3%。
對于新建和改擴建企業及項目產品,《規范條件》要求,多晶硅電池、P型單晶硅電池和N型單晶硅電池(雙面電池按正面效率計算)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21.7%、23.7%和26%;多晶硅組件、P型單晶硅組件和N型單晶硅組件(雙面組件按正面效率計算)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9.7%、21.8%和23.1%;P型晶硅組件衰減率首年不高于2%,后續每年不高于0.55%,25年內不高于15%,N型晶硅組件衰減率首年不高于1%,后續每年不高于0.4%,25年內不高于11%;薄膜組件衰減率首年不高于4%,后續每年不高于0.4%,25年內不高于14%。
《規范條件》還明確,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研究機構、行業協會、檢測機構對企業進行檢查,定期公告符合本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研究機構、行業協會、檢測機構從市場上對已公告企業的產品等進行抽查,實行社會監督、動態管理。
光伏企業市值普遍下滑
近期,A股光伏板塊走低。其中,昔日“光伏茅”隆基綠能市值四年來首次跌破千億元。晶澳科技、通威股份等一眾光伏企業市值也紛紛下挫。
作為PERC時代的光伏龍頭與行業代表,隆基綠能市值于2019年8月28日首次突破1000億元,是國內最早邁入千億元市值的光伏大廠。此后,公司市值接連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大關,并在2021年11月達到歷史最高的5500億元。
但進入2023年后,受行業供需結構影響,光伏主材價格連續大幅下跌,甚至今年以來多環節價格跌破現金成本。光伏上市公司的市值也不斷縮水,隆基綠能市值更是自2020年4月以來首次跌破1000億元。
而在隆基市值跌破千億元后,光伏晶硅主產業鏈中已無千億元市值公司。在2022年光伏板塊的高光時刻,曾有超過15家上市企業的市值超過千億元,但此后,板塊進入震蕩調整期。
伴隨市值下跌的是業績的“變臉”。組件龍頭晶澳科技近日披露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8億元—12億元,而上年同期凈利約為48億元。
價格競爭加劇
行業拐點在哪
晶澳科技公告顯示,隨著供大于求,光伏行業非理性的競爭現象逐漸加劇。報告期內,公司雖充分發揮自身的全球市場營銷服務網絡優勢和品牌優勢,電池組件出貨量同比大幅增加,但光伏市場競爭加劇,光伏產品價格持續下跌,使得主營業務毛利大幅下降和存貨跌價準備大幅上升,導致凈利潤為負值。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目前光伏行業的主要挑戰還是來源于行業內部的價格競爭。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此前表示:“目前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大環節基本跌破了現金成本,全產業鏈集體承壓。如今光伏整體產能大約擴大到三倍,但利潤下降了70%。”
作者:陳其玨、李雁爭、金璐言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