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三國“空城計”,諸葛亮嚇走了司馬懿,而今有鄂爾多斯等空城再現,嚇走了溫州炒房團。
而現實我們必須面對的是我國光伏產業也集體陷入了困境。如在聚集了40多家光伏企業的浙江省開化縣,曾經風光一時的光伏工業園,如今已是空城一座。
光伏產業園上演“空城”計,光伏產業又一次成為市場焦點,吸引著相關從業人員的眼球。光伏產業園上演“空城”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那么,光伏產業園上演“空城”計,對于我們有哪些啟示呢?且看以下三方面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點值得我們思考的,那就是光伏產業不是靠補貼政策和新興產業振興計劃掙夠解決的問題。
當前,我們看到,一方面,由于接連遭遇歐美反傾銷調查和全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上至無錫尚德、江西賽維這樣的行業龍頭,下到所有相關配套企業,整個光伏產業無一幸免。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完善光伏發電補貼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應用,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到2015年,在全國建設200個綠色能源示范縣。
同策咨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認為,從問題發展的實質角度來看,光伏產業的布局和發展不是靠補貼政策和新興產業振興計劃掙夠解決的,而應該和當地產業發展規劃和實際的市場需求相協調,同時,把握好光伏產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鼓勵以企業為主的自住創新,開展相對自由的市場競爭。
而現實當中我們看到,當光伏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需求不足的市場背景下,政策層面仍然給予資金扶植,甚至還有大規模的振興發展規劃,這不僅這業內外人士有些擔憂。
這個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很簡單,當前光伏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沒有那么多的產業投資的資金需求,那么這些資金勢必會閑置在企業或者銀行賬戶上睡大覺,這不僅僅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也有可能導致后續重復建設,或這些資金作為游資投資到房地產或其他領域,引起其他市場波動。
第二方面,從房地產市場開發角度來看,光伏產業園上演“空城”計,和多數具有光伏產業的集團公司的房地產開發背景和“拿地模式”有一定的關系。
據筆者了解,通過傳統招拍掛方式在土地市場獲得土地資源成本是越來越高的,而通過光伏產業園區概念的打造發展產業地產,以此作為開發商的“拿地模式”已經司空見慣。這樣操作最大的好處就是,開發商可以通過低價的土地資源,從而在未來房地產市場開發當中可以獲得更大的土地溢價收益,而概念中的光伏產業園區實際上只不過是其整個項目的一小部分,其經營的好與壞對于整個項目影響并不是很大。
同策咨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認為,對于開發商來講,開發企業可以通過房地產的開發與銷售回籠資金,并且還可以有適當盈利,而對于光伏產業園區遇到時下遭遇,其實,對于開發商來講不會有太多的損失,因為光伏產業園區固定資產還在,并沒有貶值。但是,對于光伏產業相關企業來講,則會受到產能過剩,成本走高等行業發展困境的困局。這或許是當前光伏產業園上演“空城”計的原因之一。
第三方面,從企業轉型的角度來看,企業多元化發展已經成為多數企業的共識,尤其是在政策與規劃刺激之下,往往會導致企業缺乏市場理性與判斷一窩蜂進入這個市場,最終導致這個市場短期內產能過剩。
企業多元化發展對于企業來講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但是,面臨當前產能過剩的市場,必須有“創新”方可立于市場不敗之地,而并不是人云亦云,模仿別人的產品,進行同質化競爭。同時,在國際國內市場應該具有維權意識和行動,維護自己公司的市場上合法銷售渠道及品牌權益,樹立正面的市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