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樂山市遍地開花的多晶硅項目中,川投能源旗下的四川新光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新光硅業”)曾是國內最早一家投產千噸級多晶硅的企業,也曾是中國多晶硅市場的獲利者。 短暫的繁榮之后,新光硅業自2011年冬季開始了漫長的“停產技改”,至今未能復產。為甩掉多晶硅“包袱”,在新光硅業停
在樂山市遍地開花的多晶硅項目中,川投能源旗下的四川新光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新光硅業”)曾是國內最早一家投產千噸級多晶硅的企業,也曾是中國多晶硅市場的獲利者。
短暫的繁榮之后,新光硅業自2011年冬季開始了漫長的“停產技改”,至今未能復產。為甩掉多晶硅“包袱”,在新光硅業停產兩年之后,川投能源宣布計劃聯合通威集團對其進行重組。不過,此次重組不僅面臨新光硅業巨額債務問題,后續的技改投入也將是“無底洞”。
新光硅業違約
新光硅業本應早已完成的技改,至今遙遙無期。
2011年11月,川投能源以巨資購買多晶硅資產——新光硅業停產技改,原計劃技改為期半年,目前仍無進展。
成立于2000年10月的新光硅業,其1260噸/年多晶硅項目是國家發改委2001年批準建設的第一個高技術示范性產業化項目,概算總投資約12.9億元。2007年2月投料試車取得一次性成功。
自2001年就為新光硅業做高級技術顧問的黎展榮已經兩年多時間沒上班了。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國內其他企業都是做幾十噸時,新光硅業就做到了千噸級,這當時在國內也是最大的項目。
新光硅業自成立起隸屬于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后川投能源以近4.2億的代價拿下新光硅業,其中支付現金3.71億元,以江油燃煤12.605%股權作價支付4882.45萬元。
收購完成的第一年,新光硅業的生產就已經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川投能源2008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參股的新光硅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第四季度的產品銷售價格大幅度下降,導致公司第四季度投資收益下降。不過,新光硅業在2008年仍實現凈利潤8.07億元,為川投能源帶來3.14億元的收益。
進入2009年,新光硅業的盈利即已同比下降了89.67%,這也導致當年川投能源的凈利潤同比下降超過五成。接下來,新光硅業的經營情況仍無好轉,仍在持續惡化,其凈利潤到2010年已經僅有173.88萬元。2011年,新光硅業共生產多晶硅1126.80噸,銷售收入4.2億元,凈虧損已達到3752.73萬元;2012年虧損更是高達4.1億元,虧損幅度仍在持續。
新光硅業自2011年停產后,現金流匱乏,主要依靠川投能源委托貸款維持生存。川投能源分別于2012年12月、2013年2月和2013年6月向新光硅業發放4000萬元、2500萬元和2500萬元貸款。其中,川投能源在去年2月份向新光硅業提供的委托貸款已經逾期。
去年2月5日,川投能源曾委托交通銀行四川省分行向新光硅業公司提供2500萬元委托貸款,期限一年。為確保債權人利益,該委托貸款以新光硅業公司“高新區新購土地”、“渣場土地”及“公寓樓14套房產”等進行抵押擔保。今年2月4日,該貸款按約到期,由于新光硅業公司已無支付償還能力,因此目前該筆貸款本金及自2013年12月31日后產生的利息均已逾期。
川投能源表示,公司將爭取抵押物變現的最大化。
寄望重組
川投能源一直將新光硅業的停產技改歸于“受世界經濟增速減緩、歐債危機不斷深化和擴大、歐洲發達國家進一步削減光伏發電補貼、銀行限貸、市場萎縮等多重因素影響,致使新光硅業技改停滯。”
在黎展榮看來,由于2008年前后的幾年多晶硅價格暴漲,受此刺激國內多晶硅產業發展非常快,但相比之下,樂山的多晶硅生產企業比較分散,投入持續性也差一些,加上樂山電價比較高,已然沒有競爭優勢,因此樂山的多晶硅企業就被其他企業超過了。
對經營處于停產狀態的新光硅業來說,其資金也嚴重短缺,已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作為大股東的川投能源也一再向其“輸血”。
截至今年3月8日,川投能源已經累計向新光硅業提供了3.4億元委托貸款,到期貸款總計6500萬元,其中2013年12月歸還4000萬元,逾期貸款金額為2500萬元。到2013年末,新光硅業的資產總額為6.23億元,負債總額6.34億元,已經資不抵債。
為改變目前的形勢,川投能源計劃引進通威集團對新光硅業進行重組。去年11月6日,公司控股股東川投集團與通威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通威集團將對川投能源持有38.9%股權的新光硅業進行重組。這意味著停產技改兩年多、一直虧損的新光硅業重組問題終于破題。
生意社分析師班文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樂山的多晶硅企業都說要進行重組,由于技改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這些企業原本就已經處于虧損狀態,國企領導層為了業績也會有一些顧慮,因此自身已基本沒有再大手筆投資的可能性了,只能寄希望于外部力量。
川投能源官網消息也顯示,今年1月7日,川投能源總經理趙德勝率隊與樂山市政府洽談新光硅業重組事宜,其中新光硅業總經理陳長江、川投能源副總經理謝洪先、通威集團常務副總裁禚玉嬌也參與會談。
“多晶硅屬于高技術門檻、高投資的行業,即便是進行技改,也沒有那么容易脫離虧損狀態,畢竟技術有限,而且設備也要更新。在耗能方面,如果企業做到2000~3000噸以上,能夠做到循環使用的話,不僅可以增加規模效應,高耗能問題也是可以改善的。”班文文介紹。
作者: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hangyeji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