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對車談不上喜愛,甚至盼望有朝一日汽車業能徹底擺脫對石化燃料的依賴,實現純電力出行的人,卻寫了本關于特斯拉汽車的書。究竟是什么激發了他,以及為什么會是特斯拉?
按這位新西蘭年輕人的講述,他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加入一家科技新聞網站從事報道,這讓他有機會近距離觀察硅谷和科創圈的動態,當然,那里包括了向來以非凡成就與爭議并存的科技大亨——埃隆.馬斯克。2012年6月,由馬斯克投資新設的特斯拉汽車推出新款Model S車型,酷炫的設計感、強勁的驅動力、華麗的發布會和極富煽動性的演說詞,讓他開始關注這位演講者。事后,他回憶說:“當時我在中國,但上網觀看了(發布會)活動的視頻。我對馬斯克還不大了解,卻立刻被他身上那種毫不掩飾的大膽吸引住了。”一年后,當他再次奉命為這家網站寫一篇關于馬斯克“超級回路”(Hyperloop)項目時,他已不吝溢美之詞:“馬斯克對社會的貢獻絕對大于喬布斯。喬布斯通過發明能放進口袋的強大聯網計算機而為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馬斯克則在為另一個目標奮斗。”他指的另一個目標應該是“一連串”的,從環保行進在馬路上的特斯拉汽車,到計劃中用“真空管道”磁懸浮高速運載人和物的“超級回路”,還有把人送上太空的Space X運載火箭。文章發表后,這個年輕人收到了出版社的邀約,希望他寫本有關馬斯克和特斯拉的書。他把此事告訴了當事人馬斯克,令他意外的是,后者竟然給了他一個在特斯拉的工作(任職公司通訊部門),便于深入調研、創作。這便有了這本《特斯拉傳:實現不可能》。
哈米什.麥肯齊用“瘋狂模式”(Insane Mode)的標題為特斯拉重描,兼為馬斯克立傳,旨在探討電動汽車革新大交通業的可能。“瘋狂模式”既指特斯拉主打的百公里加速只需區區幾秒的賣點,也是對埃隆.馬斯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物性格側寫。是的,千萬別弄混了,這與“天才發明家”、“交流電時代開創者”的尼古拉.特斯拉沒有關系。
在哈米什.麥肯齊寫作本書前,有關馬斯克創業的書已有不少,而麥肯齊的切入點是車而非人,整本書的重點在于以特斯拉為中心展開的全球電動車產業。據他的描述,在汽車時代剛剛開啟時,汽油動力車、蒸汽動力車和電動車相互競爭,孰勝孰負結果未知。事實上,電動汽車曾在一段時間內還占據過上風。“從18世紀初開始出現的蒸汽動力車是汽車大家庭的早期成員,但它們需要加水,否則就開不遠,而且啟動要花45分鐘之久。第一款內燃機汽車是19世紀初設計的,但開起來很不方便,得靠手搖曲柄啟動,而且需要手動換擋,這些汽車又吵又臟,排放含有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廢氣,不管到哪兒都是濃煙滾滾。”“而電動汽車不會排放廢氣,操作簡單且沒有噪音。汽車業一些主要創新者紛紛傾注精力,以期把電動汽車變為現實。”這與馬斯克雄心勃勃要做大特斯拉不謀而合,后者曾表示如果沒有電動車,(因尾氣排放、污染帶來的)氣候變化將會帶來不可想象的危險。但他們應該也都意識到了,電動車前進的道路曲折漫長。從愛迪生到福特,再到今天的馬斯克,以及中國的比亞迪(002594)、奇點等國產自主品牌創立者,他們明白“電是關鍵”,也是制約發展的瓶頸。
就像霍華德.舒爾茨之于星巴克,雖然不是品牌開創者,卻是其價值賦予者、內涵的重新定義者。對特斯拉這一廠牌來說,這個人正是馬斯克。2004年,特斯拉尋找外部投資者。那時,特斯拉還是一家只有幾十個人的小公司,但馬斯克一眼就看中了它,用之前成功創辦Zip2、PalPay(兩家分別被賣給康柏電腦和eBay)等投了630萬美元,成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當上了董事長。后來,他覺得董事長還不過癮,便把創始人趕走,搖身一變成了首席執行官、董事長和產品架構師(直至2014年,他才卸任其他職務,專注于CEO一職)。
馬斯克堅持己見,要求完美,以非傳統方式思考,提出一些別人覺得匪夷所思的要求。他相信,只要能簡化為合乎邏輯的步驟,不可能的事就會變成可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Model S的門把手。馬斯克堅持認為,這款車需要一個特別的緊貼車身的門把手。當車主到汽車旁邊時,會響應電子鑰匙發出的信號,就像魔術一樣滑出車外。工程師一致認為,這個想法太瘋狂,但無論眾人怎么反對,馬斯克毫不妥協。如今,這種門把手反倒成了特斯拉汽車的標志,市場接納度證明馬斯克某種執念是對的,它讓用戶一接觸就覺得,眼前的汽車是人性化的、科技感的、有未來感。馬斯克在2006年的一份文件中寫道:“特斯拉公司的首要目標,也是我為該公司提供資金的原因,是幫助加快從傳統的化石能源經濟向太陽能電力經濟的轉變。”
無論是麥肯齊的描述,還是在各種報道里,馬斯克身上總有一種堂吉訶德式的英雄浪漫主義,認定目標我行我素,在別人眼里可能被看起來是瘋狂的;他也有情緒波動化的一面,有時表現得苛刻難以相處,有時會脆弱到當眾落淚;他還會呈現出一種崇高的使命感與情懷,縱觀他力推的幾個項目,都是在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拓展人類生存空間。這多少有點時不我待、兼濟天下的意味。當然,出于客觀記錄者的角度,麥肯齊要與他曾短期相處的“老東家”與“前上司”保持距離,過分的美化反倒會讓本書有失公允,進而引起公眾對特斯拉的誤判乃至懷疑。
由于本書的寫作時間截止于2018年,麥肯齊勢必無法把馬斯克近期遭遇到的一系列沮喪、混亂、低谷、危機的事件收錄其中。其實,在定價稍顯平民的Model3預售問題上,馬斯克早就受到來自消費者、投資者、媒體報道等多方面質疑,計劃中的生產停滯、公司股價接連受挫、管理局面一度失控。眼下特斯拉的現狀是,需求缺乏、財務狀況惡化、安全問題頻出成了橫亙在這家公司面前的“三座大山”。或許,“瘋狂模式”將就此打住,“求生模式”已然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