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利用太陽能把二氧化碳轉化成化學物質來培育可供食用的細菌,也就是“向空氣要食物”,那么,與目前從大豆等糧食作物中獲得蛋白質相比,我們僅用十分之一的土地就能生產出同等數量的蛋白質。
參考消息網6月23日報道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6月21日發表題為《我們可以用空氣和電制造食物從而拯救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在世界各地,人們砍伐森林種植富含蛋白質的大豆來飼養牲畜。根據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分析,如果利用太陽能把二氧化碳轉化成化學物質來培育可供食用的細菌,也就是“向空氣要食物”,那么,與目前從大豆等糧食作物中獲得蛋白質相比,我們僅用十分之一的土地就能生產出同等數量的蛋白質。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學研究所的多里安·萊格爾說:“這對環境會非常有益。假設在亞馬孫地區有10平方公里的大豆田,可以用其中1平方公里土地架設太陽能電池板,另外9平方公里就可以重新造林。”
“向空氣要食物”理念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直接從空氣中捕獲碳,將其轉化為細菌可食用的簡單化合物,比如甲酸酯。多家公司在嘗試將來自空氣的食物商業化。例如,芬蘭的太陽能食品公司計劃在2023年建成一個示范工廠。
有些相關工藝是已經得到確證的。一家名為Calysta的公司已經在使用靠甲烷存活的細菌來生產動物飼料,但這些甲烷來自礦物資源。
雖然使用電力將空氣變成食物所需要的技術確實存在,但關于它就產量和土地使用率而言與傳統農業相比有何優勢一直存在爭議。因此,萊格爾和他的同事們根據盡可能多的經驗數據進行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分析。
研究小組的結論是,在每塊土地上,通過來自空氣的食物生產出的蛋白質數量是種植大豆的10倍以上。大豆是富含蛋白質的糧食作物,被廣泛用作動物飼料。在亞馬孫等地,越來越多土地上的森林遭到砍伐,為大豆農場和牧場開辟空間,這損害了野生動物并釋放二氧化碳。生物能源作物的種植也增加了對土地的需求,從而造成野生動物棲息地縮減。
研究得出結論說,在每塊土地上,這一工藝所生產食物的熱量是玉米、小麥和水稻等作物的兩倍以上。
萊格爾說,糧食作物通常把不到1%的太陽能轉化為可收獲的生物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植物對太陽光譜的利用率較低,會受到過度光照的損害,必須兼顧捕獲二氧化碳和防止水分流失。此外,大多數作物只有一小部分可食用,而且它們大多數不在冬季生長。
萊格爾說,隨著技術的進步,向空氣要來的食物可能會進一步提高產量。
原標題:英媒:人類可以“向空氣要食物”
作者: 來源:參考消息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