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基于歐盟光伏玻璃協會的申訴,對原產于中國的光伏玻璃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繼去年歐盟對華光伏電池及組件展開“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后,又增加的一個新的產品系列。
去年9月6日,歐委會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光伏組件啟動反傾銷調查。11月8日,歐委會再次發布公告,宣布對從中國光伏企業進口的太陽能硅片、電池、組件啟動反補貼調查。至此,歐盟也步美國后塵,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預計在今年5月,將公布“雙反”的初裁結果,12月,歐盟委員會將對“雙反”作出最終稅率裁定。
而在此之前,去年11月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做出終裁,開始對中國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最高達249.96%的懲罰性關稅。
“雙反”制裁的利劍高懸在中國光伏企業的頭頂。根據歐盟的統計,2011年中國向歐盟出口了總價值210億歐元的光伏太陽能組件,占中國光伏制造業總產量的70%。歐盟的進口規模是美國市場的10倍,如果歐盟開征與美國相同稅率的反傾銷稅,中國光伏企業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3月8日,天合能源、英利、無錫尚德、晶澳等9家中國光伏企業,在商務部機電商會的率領下,參加在歐洲舉行的光伏產業聽證會,并對歐盟提出的產業損害問題進行積極抗辯。
“雙反”陰影下,中國光伏企業的生存現狀究竟如何?本報記者來到了位于浙江臺州的一家大型光伏企業公元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借此了解這一新能源產業在“外患”之下的真實狀況。
生產縮水,企業欲邀歐盟議員共謀雙贏
來自湖北的葉桂芝,是公元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包裝車間的一名清潔工。每天,她將生產好的光伏太陽能電池板一片片地進行最后清潔,然后裝箱打包。
偌大的車間原本有3條從德國進口的清潔打包流水線,如今只剩下1條在作業,還有2條在幾個月前就停產了。“過去每個班頭都干得腰酸背痛,別看只是擦擦電池板上的灰,其實一刻都不能停!流水線上的電池板一片接一片地來,前一片清潔慢了,后一片就跟上來了,所以精神高度緊張。現在是做做停停、停停做做。”她并沒有因此而感到高興,“干得少掙得就少啊!出來打工就是要掙錢的。”
葉桂芝夫婦兩人都在這家廠里打工,月薪都在2500元左右,家里還有一個在上小學的孩子,生活壓力不小。但葉桂芝覺得自己“還算好的”:“雖然生產線停了,但我人還留在這里,好多老鄉都下崗找別的活去了。”正常生產情況下,這個車間有100多人,如今只剩下十幾個人了。
硅片車間的廠房里,24歲的劉霞和兩個姐妹一起,通過巨型反光儀,檢測硅電池片在安裝過程中內部是否有瑕疵,進行質量把關。這道工序完成后,電池板就能固定成型了。
硅片車間有上千平方米的面積,只有一臺檢測機在工作,遠遠望去,和這巨大的空間很不協調。閑置器材在車間里散落著,進口的硅片焊接線沒有開機,靜靜地停在那里。大約五六十米長的生產線上,七八個工人用電烙鐵通過手工將硅片焊接起來。
倉庫大門前停著一輛安徽牌照的貨車,幾個工人正在裝貨發車。司機小馬說:“過去我幾乎是這個廠的專用貨運車司機,一趟跑完接著下一趟,連著運輸。現在呢,都一個多月了才來拉這一車。”大概是裝完貨沒什么事了,倉庫鏟車司機也沒精打采地坐在車上。
“過去我們每天都要發運四五輛大集卡,現在一個星期最多也就發運一輛。”公司總經理蘇乘風告訴記者,“過去85%以上的光伏組件產品是出口到歐洲的,現在全部停下來了,國內市場的量又不大。整個行業都在觀望和等待。”
目前,國內大多數生產和制造光伏組件的中小企業已經停產、倒閉,大中型企業大幅減產,許多企業紛紛開始裁員,而何時開工生產還很難說。
“歐美要征我們反傾銷稅,制裁我們,太不公平了。”該企業上海分公司的洪經理說。現在,國內生產光伏產品的企業,其實大多還是勞動密集型的,因為真正高科技的核心環節硅晶提純技術還在國外。這就意味著,中國的光伏企業首先要花高價進口他們的產品。而國內企業主要對光伏組件進行加工,技術含量不高,碳排放量卻比較高。“他們發達國家先通過出口硅晶,賺足了中國人的錢,再把碳排放留在中國,最后還低價拿去了綠色環保產品,反過來還要高額征收我們的反傾銷稅,這真的有失公允。”洪經理說。
“這其實是發達國家的一貫做法。過去轉嫁碳排放給發展中國家,現在經濟不好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就抬頭了,又把內部問題轉移到國外。”一同采訪的央視二套經濟頻道記者彭宇說,“其實,現在停止和中國的業務往來,對歐洲公司也是損失。”
“我們真誠地邀請歐盟議員到中國來看一看,到我們廠里來走一走,聽聽中國企業家的聲音。大家坐下來溝通協商,也許能找到一種雙贏辦法。”洪經理把“雙贏”兩個字又重復了一遍。這或許代表了大多數中國光伏企業的心聲。
產品創新,國內市場將打開另一扇窗
“好大的太陽能屋頂,足有一個足球場那么大!”登上工廠廠房的屋頂,可以看到光伏太陽能電池板整齊排列,連成一片,記者不由感嘆它的壯觀。陽光透過薄霧,輕柔地灑在藍色的硅電池片上,巨型光伏屋頂更顯得晶瑩剔透。
這個廠房的屋頂面積達6000平方米,共安裝了3900塊光伏電池板,總發電量650千瓦。2010年建成至今,已發光伏太陽能綠電約150萬度。記者了解到,這個光伏太陽能屋頂還獲得過浙江省科技進步獎。
“你看,我們這個透明的屋頂,其實就是光伏太陽能電池板!”廠長蔡衛兵說。屋頂的秘密不僅僅是面積巨大,真正的含金量是“光伏屋頂一體化”
用光伏太陽能電池板代替原來的水泥鋼筋屋頂,既減少了建材消耗,又能發電自用,一舉雙得,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接下來,記者又來到太陽能燈具車間,這里有小動物造型的太陽能草坪燈和各式各樣的太陽能路燈、路牌等產品,共有近千個品種。“這是一款我們最新設計的產品。”蔡衛兵笑著拿起一款光伏太陽能小充電器。這是由一塊大約10厘米見方的小光伏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和幾個不同規格的插口組成的小電器,它能在室外陽光下隨時為筆記本電腦、iPad、iPhone等電器充電,非常方便。
這一款設計精巧的光伏太陽能創意產品讓記者愛不釋手。“你們放心,很快就會推向市場了,在網上數碼商城和所有的電腦廣場都能買到。而且還不貴,160元到180元一個。”蔡衛兵說。
雖然整個光伏組件生產形勢不好,但太陽能燈具卻是個亮點,連過春節都沒有停產,工人們加班生產,保障市場需求。“雖然太陽能燈具產品只占公司產值的8%,但這告訴我們市場潛在空間還是很大的。目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綠色能源發展的總需求趨勢將不斷加大,光伏產業仍然是"朝陽產業"。”洪經理很自信。
歐盟、美國的“雙反”調查對國內的光伏企業來說也不一定是壞事,它反過來能夠促使國內市場的開拓,促進我國光伏太陽能科技的進步和創新,促進我國生態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
蘇乘風告訴記者,在當地政府協調下,周邊廠區幾十家企業廠房屋頂改建光伏太陽能發電項目已經開始規劃,規模達150兆瓦。過去,我國光伏太陽能發電產業由于受到建造成本高、光伏綠電不能并網兩大瓶頸制約,發展很慢,落后發達國家許多年。去年年底,國家電網頒布了加強分布式光伏太陽能并網的意見,推出了許多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光伏太陽能發電,這是個好的開端。“別看我們廠現在好像不景氣的樣子,只要國內市場一起來,我們很快就會是生產繁忙的景象!”他說,“歐美"雙反"調查給我們進入歐美市場筑起了一堵墻,但國內光伏太陽能的發展,將為我們打開又一扇窗。”
政策利好,“美麗中國”鼓勵發展環保產業
在2012國際太陽能研討會上,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介紹說,自美國對我光伏產品啟動“雙反”調查后,我國對美國光伏產品的出口總額從2012年1月的3.87億美元減少到8月的0.85億美元,下降八成。加上歐盟也啟動“雙反”調查,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形勢不容樂觀。而以歐盟為主的歐美市場是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
面對歐盟對我國太陽能企業的“雙反”調查,中國也已不甘示弱。2012年11月1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歐盟太陽能級多晶硅料進行“雙反”調查。11月5日,我國商務部就歐盟部分成員國的光伏補貼措施,提出與歐盟及其相關成員國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進行磋商,正式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
另一方面,國家頻繁出臺光伏行業利好政策。2012年9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億千瓦時”。國務院常務會議也作出了“支持自給式太陽能等新能源產品進入公共設施和家庭”的決定。國內光伏市場悄然打開。
“長遠來看,中國的光伏企業產能并不算過剩。目前,全球的光伏市場需求在25G瓦上下,但僅僅中國市場的光伏產能就高達30G瓦以上,這一數字已超過了全球光伏電站能承受的出貨量,確實過剩了。但如果我們將目光轉向2025年的話,全球的安裝量可能會達到300G瓦,市場比現在擴大十倍以上,現在的30G瓦產能就不過剩了。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市場規模方面,都已在全球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是積極的一面。”國內太陽能專家方朋說。一些太陽能行業從業者也表示,201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成為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光伏太陽能等綠色經濟的環保產業定將得到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