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關于“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登記”的一紙聲明再次震動了中國光伏產業,盡管歐盟方面有官員聲明此舉與雙反調查無關,但登記的結果肯定會有助于其未來作出和執行雙反決策。根據歐共體/歐盟數10年來在國際貿易界贏得的“歐洲堡壘”名頭,根據歐盟企業與政府諉過他人“不正當競爭”而逃避自身努力調整的一貫傾向,根據歐盟不合理的對華反傾銷制度,這回對華光伏雙反調查居然以美國光伏產品成本和價格為基準衡量我國產品有無“傾銷”,歐盟最終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是大概率事件。面對歐盟雙反威脅,我們的以牙還牙措施是一種不可排除的選擇,因為這樣做有助于通過讓對方付出一定代價而威懾企圖未來對我們實施保護主義措施的人。然而,單純依靠貿易報復措施并不能直接幫助國內光伏產業走出困境,畢竟歐盟一直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也因為本土光伏產品的價格已經決定了國內市場基本上是國貨的天下,歐盟產品進不來也擴大不了國貨已經很高的市場份額。既然如此,中國光伏產業如之奈何?
當務之急當然是在保證貨款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生產和出口步伐,盡可能趕在歐盟雙反措施之前把出口訂單生米煮成熟飯,我們的港口和海關也需要為此多多配合。事實上,去年9月份歐盟宣布對華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后,近幾個月來我國光伏企業出口訂單和出口速度已經明顯加快,以至于產業寒冬中出現了小陽春氣象。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以下措施多管齊下:
首要任務無疑是啟動和擴大國內市場,幫助國內產業度過產業寒冬。中國光伏產業自形成之日就是高度出口導向的,2010年之前98%的光伏組件產品出口歐美市場,2011年這項比例仍然高達90%,而美歐又是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在美歐相繼對中國光伏產業祭出“雙反”武器時,啟動內需成為我們的必由之路,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廣大、這個行業國產品價格大幅度暴跌又給國內市場需求上升創造了條件。既然2011年中國占全球實際GDP份額已達14.3%,與整個歐元區相等,而目前歐盟光伏市場為20GW,那么中國“十二五”計劃制定的22GW-25GW目標就并非虛無縹緲、無從落實,而是很有可能實現的。只要成功啟動國內市場,美歐的“雙反”就不可能打垮、消滅中國光伏產業這個競爭對手。
其次是開辟歐美之外的出口市場,而新興市場光伏產品需求的增長為這項策略創造了實施條件。知名光伏市場研究機構NPD Solarbuzz的數據就顯示,在第四季5.3GW需求的拉動下,2012下半年亞太地區光伏產品需求預計比上年猛增80%;2013年亞太地區光伏市場需求有望增長至13.5GW,比2012年增長50%。
第三項策略是走出去,在歐美和其他國家市場直接投資建設光伏電站,帶動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在這方面,一些企業已經開創了比較成功的榜樣,江蘇聚能硅業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聚能硅業”)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
該公司在歐洲市場上本來屬于后來者,只趕上了行業好時光的尾巴。在他們設立比利時辦公室、打入歐洲市場的2010年,歐盟各國開始逐步取消對光伏產品的補貼政策;市場飽和和補貼取消的壓力驅使中國光伏企業在歐洲市場上展開了毀滅性的價格戰,光伏板價格由原來的2歐元/瓦特高峰跌落至0.5歐元/瓦特以下,原來的訂單銷售模式也變成了現貨銷售。在這樣的壓力下,聚能硅業沒有盲目一頭扎進這種自相殘殺的價格戰,而是獨辟蹊徑,在德國、意大利、希臘等國投資建設了多個太陽能小型電站,如此一舉四得:一是電站采用自己公司的光伏板,從而帶動了本公司光伏產品出口,甚至還需要從其他同行那里采購,即使是已經運營的電站,也需要新光伏板用于維護。二是電站可以為公司帶來長期持續的現金流和利潤。如聚能硅業意大利撒丁島光伏電站一期34兆瓦項目是歐洲最大溫室大棚屋頂太陽能電站,年發電量約5000萬千瓦時,2011年12月開工,2012年4月底就建成,6月25日同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簽訂長期供電合同,27日便成功并網發電,有效緩解了意大利撒丁島奧利斯塔諾省的電力缺口,頗受當地居民和政府歡迎。在希臘,聚能硅業在建的115.9兆瓦光伏太陽能電站可望于2013年7月底前完工,運營后年發電量可達1.8億千瓦時,產值6500萬歐元,將成為中國企業在希臘最大直接投資項目之一。三是由于電站填補了當地電力缺口,可以享受東道國政府補貼,從而降低了投資風險。四是溫室大棚屋頂太陽能電站同時從事大棚農業,蔬菜就地銷售,又給公司增加了一筆收入。
依靠賣電收入、政府發電補貼、大棚農業收入三項,聚能硅業撒丁島光伏電站一期項目內部收益率預計將達18%以上。同時,由于電站不僅解決了當地供電缺口,而且使用了當地建筑材料和建筑工人,電站投入運營之后也雇傭了一批工人和種菜的農民,該公司在東道國的公共關系相當和諧,與對華雙反中歐美企業對中國同行的一片喊打喊殺之聲截然不同。
第四是熬過市場寒冬、耐心等待不符合經濟規律的歐美雙反措施到期后難以為繼。光伏產業最大競爭對手是傳統化石能源,傳統化石能源行情下跌是對光伏產業的最大威脅。如果說高效率、低成本的中國光伏企業很多能夠在傳統化石能源行情下跌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的話,那么歐美光伏企業的低生產效率和高成本決定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未來幾年傳統化石能源行情下跌的環境下將難以為繼,而這種競爭壓力是無法靠貿易保護主義杜絕的。根據GTM研究報告的數據,歐洲、美國和日本光伏電池企業制造成本超過80美分/瓦,中國企業成本為58-68美分/瓦。盡管該報告估計未來3年內將有54家中國光伏企業破產或被兼并,但同一份報告估算的全球光伏電池企業破產、被兼并者數超過180家,中國企業破產數占比在30%以內,明顯低于中國光伏產業產能占全球全行業比重,實際上是從側面認定中國光伏企業在全行業嚴冬中生存能力更強。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歐盟最終對我們實施雙反,傳統化石能源下跌的熊市也可望在雙反期間替我們淘汰很大一批歐美競爭對手,這不僅僅意味著競爭對手減少,而且意味著未來雙反期滿后鼓噪延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呼聲削弱,對于熬過市場寒冬的中國企業在雙反期滿后大展宏圖是有利的。